From 呂宗耀

股票投資者一定要無情,對經營不如預期的企業要割捨,對無法適應「不連續」變動的企業要割捨,不要選擇正在力求生存的企業,而要努力尋找達爾文所言「優勝劣敗」下的勝者。就像《創造性破壞》所陳述的:「資本市場以及反映市場的指數,可以刺激新企業的創立、允許企業進行有效運作(只要這些企業仍具有競爭力),一旦企業喪失了創造績效表現的能力,便迅速且不留情的將其淘汰出局。」資本市場淘汰的不只是無法創造經營績效的企業,同時也淘汰無法創造投資績效的投資者。為因應「不連續」帶來的衝擊,投資者必須更無情、反應更迅速,才能追求永續的投資生命。


《創造性破壞》一書提到:「根據麥肯錫針對美國企業的創立、生存與滅亡長期所做的研究,明確顯示出:永遠超越市場績效的黃金企業,根本就是海市蜃樓、神話故事。」創新固然會創造利潤,但是有創新就有破壞,因為創新會破壞現有的經濟模式,但破壞之後新的取代舊的,結果更美好,這就是熊彼得著名的「創造性破壞」理論。


熊 彼得在他的《經濟景氣循環理論》一書中,描述了創新及創造性破壞和經濟景氣循環的關聯。他認為經濟環境之所以發生變化,是由於企業家從事創新的 緣故,企業家把創新導入一個原本均衡的經濟社會,因創新而獲得利潤,這會引起其他企業家的傚尤,期能同樣獲得利潤。結果是原來均衡的經濟狀況被打破,產生脫離均衡的移動,整個經濟日趨興盛,造成「繁榮」。 之後,創新的速率減低,產量、物價與利潤開始下降,這個縮減的過程就是「衰退」。衰退的結果會使經濟陷入困境,這就是「蕭條」。儘管如此,經過相當時日後,這種困境還是會被打破而逐漸好轉,而達到另一種均衡,這過程就是「復甦」。

因創新而獲得利潤 →其他企業家的傚尤原來均衡的經濟狀況被打破整個經濟日趨興盛創新的速率減低,產量、物價與利潤開始下降衰退
經濟景氣循環就是上述四個階段,之後再有創新發生時,整個循環就會再行出現。

成立於一九八二年的康柏電腦,二○○○年美國《財富》(Fortune)雜誌這樣形容:「一九八三年,第一台筆記型電腦問世,康柏初露鋒芒,成為美國最富有生命力公司。一九八五年銷售額創世界最高紀錄,一九九四年以一○九億美元銷售額,一舉成為全球最大個人電腦供應商,其後幾年一直位居世界個人電腦銷量榜首,並躋身《財富》(Fortune)雜誌一百強之列,締造了現代企業史上一個奇蹟。十六年間,生機勃勃的康柏,以傑出的產品品質和不斷進取創新企業精神,贏得了無與倫比的強大優勢,在世界確立了堅如磐石的領袖地位。」二○○一年,這家曾被評為美國最富生命力的公司,被一九三八年成立的惠普公司合併。企業永續經營之路,竟如此不堪與殘酷。

而印證麥肯錫顧問公司在二十世紀努力尋找企業長青典範價值所著的《追求卓越》,到二十一世紀打破企業長青神話的《創造性破壞》,也點出它們企業觀察與投資思維方向大轉變:《創造性破壞》提到一九一七年美國《富比世》(Forbes)第一次提出美國前一百大企業名單,一九八七年這份前一百大企業原始名單再版,發現當中六十一家已銷聲匿跡。剩下的三十九家中,只有十八家仍在百大企業名單中。這些留下來的企業,從一九一七年至一九八七年間,為投資人所賺得的長期投資報酬率比整個市場還要低二○%,長期投資不能再以「時間」定義。

造成企業無法持續長青原因,在於外在環境「不連續」本質。科技變動、產業結構調整、總體經濟板塊遷移等,這些變化往往相當迅速呈跳躍式改變,然而,企業經營基礎卻往往建立在「連續」的假設下:同樣的經營階層,同樣的文化,並延續過去成功的思惟。當企業遇到外在環境「不連續」的變動發生時,就會被從「不連續」缺口中由縫隙鑽出的市場攻擊新公司快速取代。

企業過去成功經驗有絕大比例都成為當今失敗之母,宏碁電腦只是其中之一,投資者當下切入台股,一定要遠離過去心中所肯定的優質企業,在外在環境「不連續」擠壓下的「經營模式」墜落,而非緊抓住它在股價高低進進出出的波段淺思,務請謹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sham63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