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不因循別人對股市未來的預測,來決定如何買股票,股市的走勢將會大幅決定我們的投資何時才正確,但是我們對公司的分析正確與否,決定我們的投資是否正確。換句話說,我們比較關心該發生什麼事,而非發生的時機

  • 做能力範圍內的事: 在企業界,巴菲特一直只做他了解,能做的範圍之內的事,絕不嘗試辦不到的事,他知道自己了解媒體,金融業與製造消費者產品的公司,因此多年來,他的資產一 直集中在這幾個範圍之內。你要有精神上的紀律,才能謹守本分,不分心,也不冒險去做不懂的事。作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是巴菲特投資法則中重要的一部份。巴 菲特相信,不了解自己應該做什麼的投資人,只有運用廣泛分散的投資策略才能得到報酬。因為嚴格說來,如果這些「所知有限」的投資人想投資,他們應該擁有一 大堆股票,並且每隔一段時間清理一次。

arsham63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彼 得‧林區出身寒微。父親本來是一位數學 教授,但在彼得‧林區十歲時因腦癌病逝,母親不得已扛起家計,並身兼父職投入就業市場;父親病逝隔年,也就是林區十一歲時,便開始在高爾夫球場當起桿弟, 賺錢貼補家用。當時,從球場上客戶言談之間,林區敏銳的嗅覺已感受到股票市場吸引人之處;直到高中畢業,進入波士頓學院 (Boston College)前,林區一直以桿弟為業;林區雖在其著作中,對學院派諸多理論,於投資市場實務應用中多所批判,但其最終仍完成美國名校華頓商學院的商學 碩士課程,詳讀其著作,仍可見其紮實的學理邏輯訓練基礎。

arsham63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大部份的執行長,平時躲在總部大樓頂樓的角落辦公室,外面層層的公關部人員,再外層又 是好幾家公關公司,為他「處理掉」所有必須對外溝通、發布、回 覆的事情,除非偶爾需要的時候,企業會舉辦「記者招待會」,然後執行長就會站出來,唸一份早就由公關公司擬好的新聞稿。但,Steve Jobs不是這樣做的。

這一兩年來,Steve Jobs開始「親自回信」,而且似乎是「愈回愈起勁」,Wired雜誌說,今年三~五月更是來到高峰,尤其在iPad發佈的那段時間,Steve Jobs已經親自回覆了高達12封的客戶來信,其中還包括一位記者的來信。這個頻率,不用說是所有執行長中最高的,也是Steve Jobs個人生涯最高的,顯然,他(與蘋果)已經將這種「直接回信」,正式納入正式公關程序!

arsham63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