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議程2010>> (Agenda 2010)自2003年實施以來所經歷的批評和爭議仍持續不斷。<<議程2010>>的政策方案乃由德國當時的執政黨社會民主黨(簡稱社民黨,SPD)所提出,但失去政權的原因之一也和其所提出的戰後最大改革方案--<<議程2010>>的通過和實施有一定的關係。而之後取而代之的基督教民主聯盟(簡稱基民盟, CDU)則繼續支持和延續前朝所實施的改革計畫,雖然因此抗議聲浪仍舊不斷,但德國的經濟表現卻在自2008年因金融風暴導致世界一片哀鴻遍野聲中慢慢地恢復了元氣,比預期要更快的經濟復甦使德國在衰退中站穩腳跟,算是相當不俗的表現。

時序回顧至2003年:2003年時歐元區經濟表現普遍不佳,德國也正面臨經濟成長進入第三年的停滯期(Stagnation),國內需求疲軟並且失業率持續居高不下。同時,老年人口的增加也預示著退休金支付的總額的不斷持續上升,隨之而來,勢將因引起財政赤字提高,面臨財政困難的窘境1。2003年時的GDP預估將可能較2002年為低,那無疑將是德國自上次經濟大蕭條的1993年以來的最低值。除了因為美國經濟復甦不如預期導致買氣下降,影響了身為出口大國的德國;原物料價格大幅上漲以及歐元區新上路等外部因素之外,德國本身的問題也是不可輕忽的。這些內部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項:

失業問題:高失業率的原因,優裕的社會福利安全網降低再就業的意願。此外,強大的工會力量所主導的協議雖然保護了勞工的權益但卻也使得企業無法自由調整薪資結構,對於企業而言,勞工成本相對較高,因此勞動市場的供給也相形縮減。

從社民黨所提出的<<議程2010>>方案內容中,明顯可以看到一方面社會福利遭到大幅修改刪減-諸如健康保險、失業救濟補助等以減輕國家財政負擔。如同一位在2003年所發起的抗議<<議程2010>>柏林萬人示威遊行中一位工會人士所說的:"<<議程2010>>就像社民黨政府對社會弱勢者所下的宣戰書!"議程主張,全國一體降稅,但同時最高級距的稅率也同步調降,這種作法,其實國庫的損失更大。除了大多數工會團體對<<議程2010>>頗有微詞以外,事實上社民黨內部對於此改革方案也是爭論不休。反對者認為這個改革方案背離了社民黨的價值。

2004年四月時在柏林、司徒加特、科隆等地發起了抗議串連活動。此次大型抗議活動的參與人數眾多,光是首都柏林一地就有高達25萬的抗議人士。許多抗議人士認為<<議程2010>>讓大眾貧窮化(Massenverarmung)。而2005年時,社民黨選舉失利,將執政黨寶座拱手讓給了對手基民盟,同時產生德國第一位女總理-梅克爾。

2005年時失業率達到高峰,之後才漸趨降低平穩。其中2008年金融風暴以後失業率也只有小升並回跌。而長期失業人口也有減少的趨勢。但長期失業人口的減少大約在2007年才見成效。表面上看來經濟成長率相當亮眼,但實際上人民的新資水準卻降低了。這也是<<議程2010>>與工會的協調中,工會多少妥協以低薪資換取工作保障,避免裁員的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sham63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