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y Paul Tough
【How Children Succeed: Grit, Curiosity and the Hidden Power of Character】
【孩子們如何獲得成功:勇氣、好奇心與性格的潛藏力量】 

在培養孩子的問題上﹐美國的家長們正在經歷一個分外焦慮的時期。現如今﹐在這個國家的各大城市﹐生活富足的家長之間爭搶心儀幼兒園學位的競爭幾乎到了角鬥般的地步。最近﹐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兩名經濟學家把這種在早期學業成就方面的競爭稱作“幼兒競爭”(Rug Rat Race)。每一年﹐這種競爭似乎都比前一年開始得更早﹐程度也越來越激烈。

家長的這種焦慮從根本上說源自所謂的認知假設這一觀念:如今要在美國獲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取決於認知技能(即智商測試所測驗的那種智力)﹐而培養這些技能的最佳方式就是盡可能地多練習、盡可能早地開始練習。

這種認知假設顯然是有一些勉強之處的。它所描述的世界讓人信以為是線型的﹐是有投入就有產出的這樣一種明確的情況:家中的書少則表示孩子的閱讀能力差﹔家長寡言少語﹐那麼孩子的詞匯量就少﹔你三歲孩子做過的數學作業越多﹐讀小學時的數學成績就越好。然而﹐過去十年來﹐尤其是近幾年來﹐經濟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等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開始提出了一些證據﹐對認知假設背後的前提提出了質疑。

在孩子的成長中﹐最重要的事情並不是我們在孩子人生的早期階段往他們的腦袋中塞進了多少信息﹐而在於我們是否能夠幫助他們培養一系列截然不同的特質﹐它們包括毅力、自我控制、好奇心、責任心、勇氣以及自信心。經濟學家們把這些特質稱為非認知技能﹐心理學家稱其為人格特徵﹐而我們其他普通民眾通常都認為這就是性格。

GED文憑持有者﹐儘管他們的考試成績不錯﹐但這似乎對他們的最終成就沒有起到任何積極作用。根據赫克曼的結論﹐這其中缺失的正是讓高中畢業生完成學業的那種心理特質﹐或者說是非認知技能。若要幫助孩子培養非認知技能(也就是說塑造他們的性格)﹐家長所能做的最有價值的事情或許就是什麼都不做。家長要少干預一些﹐要讓孩子們獨自面對一些困境﹐任由他們摔倒、無人扶持。

美國的兒童﹐特別是那些在比較舒適的生活環境中長大的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更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不用面對失敗。當然﹐他們同樣也學習刻苦﹐常常也會承受很多壓力。但是﹐實際上他們接受教育的過程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容易更順利﹐他們中的許多人都能夠不用面臨任何重大挑戰就順利從大學畢業。話說回來﹐如果赫克曼的這項新研究正確的話﹐那就意味著這些孩子的學校、他們的家庭以及他們所處的文化可能都會因為沒有為他們提供更多奮鬥的機會而給他們幫倒忙。克服困境是塑造性格之要素﹐而性格是比智商還重要的造就真正的和長遠的成功的要素。
 
因媽媽總說「錢都是借來的」,中學時每個月零用錢只有台幣六百元,讓她從小就想辦法賺外快,例如幫同學跑腿倒垃圾、大學時幫人報稅賺零用錢。有事業基礎的家長,在小孩面前不宜一擲千金,這會讓小孩變自大,等於害小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sham63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