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y 作者Paul Krugman
Published 8 March 2011

「假如我們想在就業方面有更多好消息,就必須加倍投資教育。」然而人盡皆知的道理其實錯誤。

經濟學家奧托(David Autor)、李維(Frank Levy)、穆納尼(Richard Murnane)指出,如此思考問題不對。他們說,電腦在例行工作方面勝人一籌,亦即「因為遵循明確守則而得以完成的認知及勞力工作」。在這個前提下,包括許多白領及非勞力事務在內的例行工作岌岌可危。相反的,即使面對科技進步,無法因為遵循明確守則而完成的工作─包括多種勞力,例如卡車司機與大門警衛─ 還是會繼續增加

這裡的關鍵是,現有經濟體系下仍未消失的勞力工作似乎難以自動化。製造業生產線工人降至美國全部就業6%的局面下,可繼續流失的生產線就業機會並不多。另一方面,許多由受過良好教育,享有相對優厚待遇勞工從事的白領工作可能很快就會電腦化。吸塵器機器人很可愛,機器人警衛則仍遙遙無期。電腦化法律研究與電腦輔助醫學診斷已經出現。

還有全球化的問題。以往,只有製造業勞工才會擔心來自國外的競爭,然而電腦與通信結合使遠距離提供多種服務變得可能。我的普林斯頓大學同仁布蘭德與克魯格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受過良好教育之高薪勞工從事的工作比教育程度比較不足、待遇較低勞工從事的工作「更容易外包」。如果兩人說法無誤,日益熱絡的國際服務貿易勢必進一步掏空美國的就業市場。

我們不能為了追求目標而只是讓勞工接受大學教育,它已經不保證可以獲得那種可能消失或不提供中產階級薪水的工作。

======================================

20120730

主計總處官員指出,近年台灣每年畢業的博碩士超過6萬人,去年初15歲以上民間人口中具博碩士學歷者90.9萬人,去年7月已升至97萬人,今年6月97.7萬人,隨著畢業季取得學位,國內具博碩士學歷者將於近期升逾百萬人。另外,在國內具研究所學歷者急速增加的同時,這些高級人力的就業難度愈來愈高,一向失業率難得超過3%的博碩士,自去年第4季起失業率逐月走高,至今年6月已升至3.54%,比大學畢業的5.66%、高中職的4.29%、國中及以下學歷者3.45%為佳,但已經超過專科學歷者的3.17%。

近十年隨著改制,專科畢業生逐年減少,加以有一技之長,因此專科生的就業競爭優勢仍高,即使以30歲以下的青年人來比較,具專科學歷者的失業率確實比各學歷者都來得低。中研院院士胡勝正表示,過去博碩士工作容易找,是因過去一、二十年民營研發部門、公私立大學快速擴充,剛好可吸收這些人力,但隨著民營研發部門、公私立大學的職缺趨於飽和,這些高學歷者的失業率自然會提高。

以前由於國小教師人力供給過多,曾出現「流浪教師」,現在由於碩博士人力供給過多,也已出現「流浪教授」的狀況,除非民營研發經費提高,需要更多研發人力,否則碩博士的失業率一定還會再升高。

======================================

政治大學金融系是台灣「頂尖學府的頂尖學系」之一,但前政大金融系主任、現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霍德明卻為他兩年前一個從政大金融系取得博士學位的弟子惋惜,「畢業兩年了,至今卻仍未找到合適的工作」。2004年,霍德明放棄了在台灣任職17年資歷的政大教職和退休金,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林毅夫的力邀下,憑藉著「在大陸將有更大的揮灑空間」的一絲意念,毅然決然奔赴大陸發展。在北京任教的8年,霍德明目睹了大陸的人才因經濟快速騰飛的巨大需求和轉變。

「(和大陸相比)台灣博士生人才估計目前只有IT產業比較有相對優勢;其他領域早已失去優勢」。霍德明說,以北大、清華或上海復旦為例,他們要的師資多鎖定在「海歸派」。至於其他大學,有些走向「近親繁殖」,「再繁殖,怎會繁殖到台灣人身上?」

霍德明語氣堅定地說:「所謂的人才,是要經過市場考驗才叫人才」。他認為,台灣的市場若越被保護,後果會越慘。最後被迫開放時,也將不如別人。霍德明大聲疾呼馬政府,市場要有活力,必須要走向開放,才會激發人才的競爭力;年輕人也不要凡事都想靠國家政府,在開放的市場下,一切得要靠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sham63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