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報╱記者陳盈霖、楊青洛杉磯報導】   
2011.08.22 07:38 pm

「家庭分隔兩地,每年定期相聚」,這樣的「候鳥族」,在南加州華裔社區十分普遍,定期飛的候鳥不限年齡,或因生意、或因孩子,更有不少「依氣候而變」,在太平洋兩岸飛去又復返。


為了追求理想與維繫親情間取得平衡,候鳥族家庭長年在體力、金錢與心靈上付出的代價不小,還有的長期與家人分隔兩地的候鳥,飛著飛著,「失了錢財,毀了家庭」。

1990年代左右,台僑社區十分流行「內在美」,太太帶孩子落腳在此唸書,先生則留在台灣「拚經濟」,或者一年飛兩次來美看妻小,或者寒暑假妻小返台團聚。1990年代,擔心「台海打起來」的台僑紛紛移民,但大部分所謂移民,都是「只留妻小在美」,背景多為醫師、生意人或企業家等高所得族群,聖瑪利諾、亞凱迪亞等好學區,遂成「內在美」聚集地,近年來在喜瑞都、羅蘭岡、奇諾等地,也有不少此類家庭。

「一切為孩子」,20多年前帶著兩個孩子來美的黃朱莉說,大兒子當年高中沒考好,剛好拿到依親申請的綠卡,決定移民來洛杉磯,做生意的先生事業在台灣、中國,於是開始兩邊跑的生活,一年三地平均各住三分之一,母子三人則每年寒、暑假回台團聚。

住在聖瑪利諾的王太太,先生在台灣開業牙醫,1998年趕在兒子役齡前,將孩子送來美國,自己留下來陪讀。王太太說,先生的牙醫診所相當忙碌,每年頂多只能抽兩星期來洛杉磯,直到近年來兒子大學畢業,她返台次數才比較多。

定居在羅蘭岡的許太太與先生,則稱得上是「現代版牛郎織女」,因為兩人「每年只見面14天」。

許太太說,兩個孩子讀小學時,決定帶他們來美,主要原因是「美國教育制度較好」。當時任職公家單位的先生收入穩定,不願貿然過來,決定留在台灣「拚經濟」。

許太太說,先生一年假期有限,家中又沒閒錢,三人返台開銷,遠大於一人來美,因此過去十多年,許先生年假「通通用在往返美國」,但一年也僅能與妻小見上短短兩周。

不少「內在美」都說,放手讓先生單飛,「需有擔心小三介入的心理準備」。

與先生長期台灣、美國分隔兩地,住在亞凱迪亞的盧太太坦承「自己先生也有小三」,還好自己看得開,這幾年在這邊拓展生活圈,加入不少社團組織,日子不至於太難熬。

黃朱莉也表示,這十多年來,或多或少聽聞候鳥家庭的太太「因距離婚變」的情況,甚至有人因此想不開。

她透露,數年前聖蓋博谷一城市,一名來自台灣的醫師娘,長期帶孩子在洛杉磯定居,孩子上大學後,醫師娘準備回台灣與先生相聚,沒想到先生已有小三,要跟她離婚,該醫師娘長年以先生孩子為重,一時受不了刺激,傷心的回到美國後,在自宅上吊自殺。

盧太太說,海外的「內在美」即使有不少生活形態類似,年齡相近,孩子年齡也相近的朋友,但彼此「礙於面子」,不見得會互相傾吐家庭黑暗面,有些只生活在自己圈子的太太,更容易承受不住壓力。

候鳥族家庭的孩子,也需更多關注。盧太太說,聖蓋博谷某一學術表現成績相當好的高中,多年前也有一台灣醫生的兒子,因「一年只看過父母兩次」,遭幫派分子吸收加入販毒組織,高中畢業前夕,被警察帶走。

住在橙縣,先生長期被公司外派中國的江太太說,這幾年下來,自己上班外獨自帶孩子,每年回來兩次的先生,在孩子心中,只成了「金援對象」,「不少孩子就是在父母補償心態下寵壞了」。

用錢財維繫情感,是不少候鳥家庭共通點。黃朱莉說,以前先生疼他們母子三人,過去都買一張3000多元的商務艙機票讓他們返台,後來機票太貴,改坐豪華經濟艙,但寒、暑假旺季時的票價貴,每人至少1700元,一人一年兩張,母子三人每年光機票錢就花掉上萬元,加上全家每年度假一周,加上機票、旅館費用等,幾萬塊就沒了。

住在東聖蓋博谷的劉媽媽,過去15年,每年與先生往返台灣與美國,一方面坐移民監,一方面探視住在這邊的兒子與長孫,原本準備申請公民,沒想到三年前先生生病,兩人返台後,連續兩年未再回美。去年劉媽媽重新入境,不料「所有累積的居住時間全部得重算」,劉媽媽嘆,「十多年所花的200多萬元台幣,就這樣沒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sham63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