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Harold James目前擔任普林斯頓大學歷史與國際事務教授,以及歐洲大學研究所歷史學教授

決策者追求短期復甦和長期穩定的努力遭遇三大難題,大蕭條時代也曾出現類似狀況。

首先,許多國家因為匯率問題,貨幣政策縛手縛腳。歐元區國家採行單一貨幣,無法以匯率做為政策工具,就像1920年代,許多國家採金本位制一樣。但放棄使用歐元將導致債務重估,恐使高債負更形沈重,因此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第二,正如1930年代,決策者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金融危機帶來的財政問題。公債違約疑慮使利率急遽攀高。對瀕臨險境的國家來說,現在邏輯逆轉。低利時代通常易於發行公債,但現在若傳出未撙節財政,或放棄減債和整合長債計畫,都將推升借貸成本。

第三,與大蕭條時代部分國家的處境一樣,金融危機使政策不起作用變得更嚴重。主權債問題和金融業疲軟交互糾結,使國家債務的不確定性變成致命毒藥。1931年夏天,多起銀行擠兌恐慌自中歐蔓延至全世界;使衰退變成大蕭條的決定性因素就是金融動盪。【ECB已經預先注入流動性避免銀行體系的崩潰】

不管1930年代或現在,要找出解決辦法都一樣困難。如果解答存在,會藏身於清理資產負表的緩慢痛苦過程,以及設計出一套能促使銀行以風險較低方式運作的激勵系統。但著手清理將立即造成銀行減少放貸,從而加速經濟走下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sham63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