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21年哈耶克從維也納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後,受米塞斯的影響,開始研究貨幣商業周期問題。1929年,哈耶克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專著《貨幣理論與商業周期》。在這本著作中,哈耶克分析了信貸擴張與資本結構的影響,從這一視角研究商業周期產生的機理。這個理論在後來被稱為「奧地利學派商業週期理論」。197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1980年後共產世界紛紛解體更印證了他對自由市場經濟的先知。
盡管哈耶克最初是受奧地利學派的卡爾•門格爾、龐巴維克尤其是米塞斯1912年出版的《貨幣與信用原理》的影響而形成了他的經濟思想的,但在20世紀30年代後,哈耶克的經濟理論幾乎是在直接受瑞典學派的經濟學家魏克塞爾的“中性貨幣”和“自然利息”理論的影響並與凱恩斯的理論論戰中逐漸形成和不斷發展的,晚年哈耶克部分和短暫地回到貨幣理論與通貨膨脹問題研究時,他還念念不忘批判凱恩斯。
哈耶克認為,保持貨幣中性(即實際利率與自然利率相等)是實現市場經濟自動均衡和價格體系穩定的條件。如果央行增加貨幣供給,人為地降低實際利率,就會扭曲生產的“自然結構”,導致社會資源的錯誤配置。
哈耶克中提出了著名的“哈耶克三角”理論:根據龐巴維克的“迂回”(roundabout)生產理論,哈耶克把生產結構分為從最終消費品到各種“中間產品”(哈耶克有時也稱之為“生產者物品”,即producers’goods)生產的一個時序生產階段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一邊代表生產結構的時間維度,即生產的迂回程度,三角形的另一個直邊,代表生產階段,而每個階段的垂直高度代表尚待完成的生產過程的貨幣的價值,而三角形的斜邊,則代表整個生產過程產生出最終消費品的貨幣價值。按照這一“哈耶克三角”,生產越迂回,即生產最終消費品所需要的中間產品階段越多,越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本,因而也會有更大的貨幣總量。
人們更偏向於未來消費,則儲蓄會增加,利率會下降,這樣會刺激企業家增加投資,社會資本會投向“資本化程度更高的生產”(more capitalistic-methods of production)的生產,即對接近於生產最終消費品和耗時較短的“資本化程度較低的生產”階段的投入則減少了。結果,整個社會的生產結構鏈條更長了,因而也更加“迂回”。相反,如果人們對現下的消費更得看更重,則儲蓄會減少,利率會上升,企業家的反應是減少生產的迂回程度,資本會投向用於直接消費品的生產和“資本化程度較低的生產”,生產的鏈條會減短,從而生產的“迂回”程度也會自然降低。
哈耶克還特別強調,要把消費者時際消費偏好所引起的利率變化,與政府所主導的信用擴張所引起的利率變化嚴格區別開來。如果通過央行擴大貨幣供給而幹預市場過程,會人為地降低利息率,把實際利息率人為地壓低在自然利率之下,這樣會給投資者一些虛假信號,激勵他們增加資本投入,並把資金投向遠離最終消費的“資本化程度較高的生產”,使整個社會的生產過程更加迂回,從而導致資源的錯配,創造一個人為的經濟繁榮。
哈耶克還認為,盡管通過央行擴大貨幣供給而人為壓低利率的做法,短期內會降低失業率,增加產出,但是這個過程是不可持續的,從而這種繁榮也是不可持續的。因為,當利率被人為壓低到自然利率之下時,原來不可行的項目變得可行了,這會導致投資過度擴張,資源被過多地錯配在生產高階資本品的項目上,人們對消費的時際偏好並沒有改變,等人們獲得這些新增貨幣時,發現利率已被人為地壓低,會增加對直接消費品的需求,人們消費需求的增加,又會導致消費品物價(現在則用CPI來衡量)的上漲,從而造成全面的物價上漲。
但是,這種人為壓低利率下的“虛假信號”所造成的資源錯配,遲早會翻轉過來:即期消費品不足,而迂回生產階段則過長,資本品的投資不是“過度投資”,而是“不當投資”。這種不當投資的結果,是因為投到“高階資本品”生產階段的資本過多,導致產品過剩。最後,到這些不當投資企業的產品滯銷,經營虧損時,最後就不能償付銀行的貸款了。這樣一來,等到銀行貸款需要進行“清算”的時候,整個金融系統和生產過程就會突然斷裂,大蕭條隨即就會到來。【就像面版、DRAM慘業拖垮台灣銀行一樣】
哈耶克曾概述道:“生產設施過量擴張的過程一旦被開啟,那麼,除非經由一場以失業和消費需求下降為特徵的危機,從而釋放出起碼能使已經擴大的生產設施完工所部分需要的資源,否則是不可能完成的”。現代社會的任何一次經濟危機,實際上都是對之前在政府幹預下社會“不當投資”的一種清算,也可以認為每次大蕭條都是政府干預貨幣和市場過程的一個必然結果,任何一次經濟衰退,對人類社會實際上也是一劑良藥:在政府信用擴張和央行人為壓低利率所導致的短期虛假繁榮中,資源被錯配,生產結構被扭曲,這樣,每次經濟衰退,實際上都是對政府信用擴張和央行“超發貨幣”所導致的資源錯配和生產結構扭曲的一種“逆轉”,從而蕭條後的經濟復蘇也必定清理“不良投資”,因而是向消費者時際偏好與資源可獲性相一致的資源配置的一種回歸。
自由是哈耶克永恆的理想 。 他繼承了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思想,以個人主義出發, 強調維護人的自主。 這種自由包括政治自由,思想自由和經濟自由。 其中,經濟自由是自由的基礎。 實現經濟自由的途徑是實行市場經濟,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調節作用,讓人們在市場上進行自由競爭。1944年出版《到奴役之路》這本被譯成十多國文字的暢銷書實,旨在剖示任何形式的政經計畫,都會危害社會中個人的經濟自由,而沒有經濟自由便無政治自由,計畫經濟無可避免會帶來貧困和專制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不少知識分子在政府計畫部門工作,《到奴役之路》無情地打擊了這群既得利益者,該書序言有「本書肯定會得罪一些我極希望與他們保持友好關係的朋友……不過,寫這本書是我的責任,在責任面前,我不應退縮。」許多馬克思主義者、左翼社會民主主義和社會自由主義者也批判海耶克的絕對的個人主義體系,他們認為廢除社會福利制度、取消工會和廢除國家對市場秩序的應有干預是不切實際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哈耶克60年代後提出要警惕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利益集團的危害。他說:“在我自己漫長的一生中,我對政府的看法越來越糟:政府越是想採取某些明智的行動,它造成的危害就越多──因為,一旦被人知道政府要達到某個特定的目標而行事,就難能免於為某些黨派的利益服務了。”哈耶克還接著指出,“盡管從整體上來看通貨膨脹是有害的,但是,總有些有實力的利益集團──包括有集體主義傾向的政府首先要尋求其支持的那些利益集團,卻會在短期內從通貨膨脹中大獲其益──即使是通過一定時期內居民收入的下降而導致飢饉他們也在所不辭,因為,人的本性使他們相信,只要能平安地度過危機時刻,這一切都是暫時的”。
========================================
凱因斯是影響極大的經濟學家,很多國家很多時候都利用他的理論增加政府支出以提振景氣,而很多人也指責凱因斯的理論帶來政府職權和負債擴大的禍害。簡單的凱因斯理論包括兩個部分。第一、在現代貨幣經濟中,人們可以存錢或借錢,社會的總支出不必等於總所得或總生產,因此可能出現產品全面供不應求而使物價上漲,或者產品普遍賣不掉而造成不景氣和失業的現象。這些現象若要靠市場機能自動來調整,不僅需要很長時間,過程也可能很痛苦。第二、在支出或需求不足時,政府增加支出可以透過所謂乘數效果,而使所得和就業提高更多。
實際上從早期的日本到後來的中國,多數高成長的國家都是靠擴大生產出口品來領導其經濟成長,也就是藉外國的需求來擴大自己的生產。所以這些成功快速成長的國家普遍有出超的現象,這也就造成全球生產超過需求的現象。由美國補充全球需求缺口的做法,維持了全球幾十年的經濟成長,也造成了目前美國債台高築的後果。很多人指責美國的赤字和負債,卻忘了沒有美國赤字和負債,各國都難有目前的成長成果。
除了這些國家已在有負債過多的情況而不能一再擴大舉債之外,國際經濟並不是只有總體需求不足的問題,產業調整的問題同樣嚴重,而產業面的問題並非提高總需求或凱因斯式的政策就可解決。20世紀後期開始諸多國家爆發的經濟危機顯示;凱恩斯的理論有過於簡化和低估的因素,形成理論的漏洞:
勞工薪水降低或是停滯,多餘的錢落入資本家口袋中後並沒有創造更多就業,因為更多「投資」不代表更多「就業」,投資可能是投機性的金融遊戲或是房地產的炒作,也有可能是害怕虧損而靜態放置在低利率標的上的資金,這些都不會產生工作機會。
就算投資實業的資本家也可能創不出太多就業,因為很多新興行業是走精兵政策而不需要勞動大軍,例如一億美金開設的紡織廠需要5千名員工;但同樣一億美金開設的軟體公司可能只要1百名員工。最後導致總就業率並無上升,大量中產人口落入無工作的赤貧同時帶動了少量中產人口上升至富豪,社會財富結構開始逐漸扭曲。
忽略結構性失業的殺傷力,在分工越精密的先進社會,「隔行如隔山」的效應會不斷極大化,不像早期工業時代製鞋廠被開除的員工可以輕易流動至火柴廠上工,因為越原始的工業越不依賴需要長期訓練的專業能力,現今社會中被開除的軟體工程師無法去金融業找工作,反之亦然,因為需要的學歷和專業力已經不是公司老闆開一週訓練班就能培養的,有心學習新技能的員工也必須付出數年的時間重回學校,期間要背負長期無收入的壓力和學費壓力,這形成了一種無形壁壘加大了結構性失業的嚴重度。
誤認為「總需求」可以無限制提升,凱恩斯並沒有提出當有一天總需求停滯時將怎麼處理,理論假設人會一直有新項目的需求產生而生出更多新產業的新工作機會,但是隨著科技進步和機械自動化,滿足同樣需求所需僱用的勞工數量日少,例如1950年每月要生產一萬輛汽車可能需要3千名員工,到了2010年因為大量電腦化機械化,只要2百人就能操作一間同產量工廠。所以產生新產業新需求的速度必須加快才能彌補缺額,然而大量低薪或失業的人由於沒有錢消費會導致總需求的下降或無法表現,從而抑制新產業工作的出現,開始掉入惡性循環或停滯性循環。
盡管哈耶克最初是受奧地利學派的卡爾•門格爾、龐巴維克尤其是米塞斯1912年出版的《貨幣與信用原理》的影響而形成了他的經濟思想的,但在20世紀30年代後,哈耶克的經濟理論幾乎是在直接受瑞典學派的經濟學家魏克塞爾的“中性貨幣”和“自然利息”理論的影響並與凱恩斯的理論論戰中逐漸形成和不斷發展的,晚年哈耶克部分和短暫地回到貨幣理論與通貨膨脹問題研究時,他還念念不忘批判凱恩斯。
哈耶克認為,保持貨幣中性(即實際利率與自然利率相等)是實現市場經濟自動均衡和價格體系穩定的條件。如果央行增加貨幣供給,人為地降低實際利率,就會扭曲生產的“自然結構”,導致社會資源的錯誤配置。
哈耶克中提出了著名的“哈耶克三角”理論:根據龐巴維克的“迂回”(roundabout)生產理論,哈耶克把生產結構分為從最終消費品到各種“中間產品”(哈耶克有時也稱之為“生產者物品”,即producers’goods)生產的一個時序生產階段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一邊代表生產結構的時間維度,即生產的迂回程度,三角形的另一個直邊,代表生產階段,而每個階段的垂直高度代表尚待完成的生產過程的貨幣的價值,而三角形的斜邊,則代表整個生產過程產生出最終消費品的貨幣價值。按照這一“哈耶克三角”,生產越迂回,即生產最終消費品所需要的中間產品階段越多,越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本,因而也會有更大的貨幣總量。
人們更偏向於未來消費,則儲蓄會增加,利率會下降,這樣會刺激企業家增加投資,社會資本會投向“資本化程度更高的生產”(more capitalistic-methods of production)的生產,即對接近於生產最終消費品和耗時較短的“資本化程度較低的生產”階段的投入則減少了。結果,整個社會的生產結構鏈條更長了,因而也更加“迂回”。相反,如果人們對現下的消費更得看更重,則儲蓄會減少,利率會上升,企業家的反應是減少生產的迂回程度,資本會投向用於直接消費品的生產和“資本化程度較低的生產”,生產的鏈條會減短,從而生產的“迂回”程度也會自然降低。
哈耶克還特別強調,要把消費者時際消費偏好所引起的利率變化,與政府所主導的信用擴張所引起的利率變化嚴格區別開來。如果通過央行擴大貨幣供給而幹預市場過程,會人為地降低利息率,把實際利息率人為地壓低在自然利率之下,這樣會給投資者一些虛假信號,激勵他們增加資本投入,並把資金投向遠離最終消費的“資本化程度較高的生產”,使整個社會的生產過程更加迂回,從而導致資源的錯配,創造一個人為的經濟繁榮。
哈耶克還認為,盡管通過央行擴大貨幣供給而人為壓低利率的做法,短期內會降低失業率,增加產出,但是這個過程是不可持續的,從而這種繁榮也是不可持續的。因為,當利率被人為壓低到自然利率之下時,原來不可行的項目變得可行了,這會導致投資過度擴張,資源被過多地錯配在生產高階資本品的項目上,人們對消費的時際偏好並沒有改變,等人們獲得這些新增貨幣時,發現利率已被人為地壓低,會增加對直接消費品的需求,人們消費需求的增加,又會導致消費品物價(現在則用CPI來衡量)的上漲,從而造成全面的物價上漲。
但是,這種人為壓低利率下的“虛假信號”所造成的資源錯配,遲早會翻轉過來:即期消費品不足,而迂回生產階段則過長,資本品的投資不是“過度投資”,而是“不當投資”。這種不當投資的結果,是因為投到“高階資本品”生產階段的資本過多,導致產品過剩。最後,到這些不當投資企業的產品滯銷,經營虧損時,最後就不能償付銀行的貸款了。這樣一來,等到銀行貸款需要進行“清算”的時候,整個金融系統和生產過程就會突然斷裂,大蕭條隨即就會到來。【就像面版、DRAM慘業拖垮台灣銀行一樣】
哈耶克曾概述道:“生產設施過量擴張的過程一旦被開啟,那麼,除非經由一場以失業和消費需求下降為特徵的危機,從而釋放出起碼能使已經擴大的生產設施完工所部分需要的資源,否則是不可能完成的”。現代社會的任何一次經濟危機,實際上都是對之前在政府幹預下社會“不當投資”的一種清算,也可以認為每次大蕭條都是政府干預貨幣和市場過程的一個必然結果,任何一次經濟衰退,對人類社會實際上也是一劑良藥:在政府信用擴張和央行人為壓低利率所導致的短期虛假繁榮中,資源被錯配,生產結構被扭曲,這樣,每次經濟衰退,實際上都是對政府信用擴張和央行“超發貨幣”所導致的資源錯配和生產結構扭曲的一種“逆轉”,從而蕭條後的經濟復蘇也必定清理“不良投資”,因而是向消費者時際偏好與資源可獲性相一致的資源配置的一種回歸。
自由是哈耶克永恆的理想 。 他繼承了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思想,以個人主義出發, 強調維護人的自主。 這種自由包括政治自由,思想自由和經濟自由。 其中,經濟自由是自由的基礎。 實現經濟自由的途徑是實行市場經濟,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調節作用,讓人們在市場上進行自由競爭。1944年出版《到奴役之路》這本被譯成十多國文字的暢銷書實,旨在剖示任何形式的政經計畫,都會危害社會中個人的經濟自由,而沒有經濟自由便無政治自由,計畫經濟無可避免會帶來貧困和專制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不少知識分子在政府計畫部門工作,《到奴役之路》無情地打擊了這群既得利益者,該書序言有「本書肯定會得罪一些我極希望與他們保持友好關係的朋友……不過,寫這本書是我的責任,在責任面前,我不應退縮。」許多馬克思主義者、左翼社會民主主義和社會自由主義者也批判海耶克的絕對的個人主義體系,他們認為廢除社會福利制度、取消工會和廢除國家對市場秩序的應有干預是不切實際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哈耶克60年代後提出要警惕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利益集團的危害。他說:“在我自己漫長的一生中,我對政府的看法越來越糟:政府越是想採取某些明智的行動,它造成的危害就越多──因為,一旦被人知道政府要達到某個特定的目標而行事,就難能免於為某些黨派的利益服務了。”哈耶克還接著指出,“盡管從整體上來看通貨膨脹是有害的,但是,總有些有實力的利益集團──包括有集體主義傾向的政府首先要尋求其支持的那些利益集團,卻會在短期內從通貨膨脹中大獲其益──即使是通過一定時期內居民收入的下降而導致飢饉他們也在所不辭,因為,人的本性使他們相信,只要能平安地度過危機時刻,這一切都是暫時的”。
========================================
凱因斯是影響極大的經濟學家,很多國家很多時候都利用他的理論增加政府支出以提振景氣,而很多人也指責凱因斯的理論帶來政府職權和負債擴大的禍害。簡單的凱因斯理論包括兩個部分。第一、在現代貨幣經濟中,人們可以存錢或借錢,社會的總支出不必等於總所得或總生產,因此可能出現產品全面供不應求而使物價上漲,或者產品普遍賣不掉而造成不景氣和失業的現象。這些現象若要靠市場機能自動來調整,不僅需要很長時間,過程也可能很痛苦。第二、在支出或需求不足時,政府增加支出可以透過所謂乘數效果,而使所得和就業提高更多。
實際上從早期的日本到後來的中國,多數高成長的國家都是靠擴大生產出口品來領導其經濟成長,也就是藉外國的需求來擴大自己的生產。所以這些成功快速成長的國家普遍有出超的現象,這也就造成全球生產超過需求的現象。由美國補充全球需求缺口的做法,維持了全球幾十年的經濟成長,也造成了目前美國債台高築的後果。很多人指責美國的赤字和負債,卻忘了沒有美國赤字和負債,各國都難有目前的成長成果。
除了這些國家已在有負債過多的情況而不能一再擴大舉債之外,國際經濟並不是只有總體需求不足的問題,產業調整的問題同樣嚴重,而產業面的問題並非提高總需求或凱因斯式的政策就可解決。20世紀後期開始諸多國家爆發的經濟危機顯示;凱恩斯的理論有過於簡化和低估的因素,形成理論的漏洞:
勞工薪水降低或是停滯,多餘的錢落入資本家口袋中後並沒有創造更多就業,因為更多「投資」不代表更多「就業」,投資可能是投機性的金融遊戲或是房地產的炒作,也有可能是害怕虧損而靜態放置在低利率標的上的資金,這些都不會產生工作機會。
就算投資實業的資本家也可能創不出太多就業,因為很多新興行業是走精兵政策而不需要勞動大軍,例如一億美金開設的紡織廠需要5千名員工;但同樣一億美金開設的軟體公司可能只要1百名員工。最後導致總就業率並無上升,大量中產人口落入無工作的赤貧同時帶動了少量中產人口上升至富豪,社會財富結構開始逐漸扭曲。
忽略結構性失業的殺傷力,在分工越精密的先進社會,「隔行如隔山」的效應會不斷極大化,不像早期工業時代製鞋廠被開除的員工可以輕易流動至火柴廠上工,因為越原始的工業越不依賴需要長期訓練的專業能力,現今社會中被開除的軟體工程師無法去金融業找工作,反之亦然,因為需要的學歷和專業力已經不是公司老闆開一週訓練班就能培養的,有心學習新技能的員工也必須付出數年的時間重回學校,期間要背負長期無收入的壓力和學費壓力,這形成了一種無形壁壘加大了結構性失業的嚴重度。
誤認為「總需求」可以無限制提升,凱恩斯並沒有提出當有一天總需求停滯時將怎麼處理,理論假設人會一直有新項目的需求產生而生出更多新產業的新工作機會,但是隨著科技進步和機械自動化,滿足同樣需求所需僱用的勞工數量日少,例如1950年每月要生產一萬輛汽車可能需要3千名員工,到了2010年因為大量電腦化機械化,只要2百人就能操作一間同產量工廠。所以產生新產業新需求的速度必須加快才能彌補缺額,然而大量低薪或失業的人由於沒有錢消費會導致總需求的下降或無法表現,從而抑制新產業工作的出現,開始掉入惡性循環或停滯性循環。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