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央和地方的GDP資料打架這一老毛病再次出現。國家統計局此前公佈的2012GDP的初步核算資料是51.93萬億元,根據各省各自公佈的資料或預期資料來匯總,201231個省市區GDP之和近58萬億元,高出了全國GDP總量近6萬億元,這個高出的數字相當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省2012年的GDP總量。從增速上來看國家統計局此前公佈的資料顯示2012GDP資料同比增長7.8%,而地方數字除了北京、上海以外其他29個省份區別增速都高於全國水準,這樣看來北京和上海反倒嚴重拖了全國的後腿,據瞭解自1985年國家和地方層面分別核算GDP資料以來地方統計總和一直高於全國GDP總量,不僅呈現出1+1大於2的局面,而且有遞增的趨勢,09年全國31個省市區GDP超出全國2.68萬億,到了2010年超出近3.5萬億,2011年超出4.6萬億。對於地方資料造假的方式和手段,常見的造假手段是實施雙軌制,擺政績的時候是一個資料,要補貼的時候又是另一個資料。

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經濟增長受到各界關注,經濟走勢與宏觀調控都一度引起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但到二零零五年時,人們對經濟增長的關註明顯降低,中國民眾對GDP越來越淡漠。原因有二,一是中國經濟的實際增長速度一直備受質疑,因為計算GDP的生產附加價值增長的數據主要來自國有企業,質量不佳,不只外國專家質疑,連中國民眾對GDP統計數字有多大準確性也持疑慮心態。第二個原因是經濟增長了,但人民卻不富,在GDP一路高增長的同時,國民個體收益與公共福利卻嚴重滯後,失業率也增長,大多數人的實際收入不但沒有與GDP同步,反而急遽下降,生存成本節節攀升,人們形容這一反差為「GDP長得跟鬍子一樣快,工資漲得跟眉毛一樣慢。」

李克強在2007年私下向美國官員表示,中國GDP是「人造的」、「僅供參考」。他表示其他三個代用指標更加有用,也就是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額。中國的GDP數據、特別是地方GDP不可靠,根本不是新鮮事。

就台灣來說,是在「國民所得之父」、一九七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顧志耐(S.Kuznets)指導下,經過一段時日才由行政院主計處逐步完成的,幾十年來好不容易奠定基礎和信譽。一個小小的台灣,關於國民所得的估計就很不容易了,何況那麼大的中國,所以,即使沒有故意造假,中國的國民所得可信度都得大打折扣,若考慮到中國「數據出官、官出數據」之欺瞞造假成性,就必須更審慎看待了!

 =======================================

中國的統計資料很神奇,千變萬化,機妙無窮,比當年諸葛孔明的八陣圖更高明。陶冬初入行時,曾經雄心勃勃地試圖運用所學的數理經濟知識建立模型,以此預測經濟運行。這種嘗試壯烈地失敗了。用不可靠的原始資料,是不可能計算出可靠的預測數字。

第一組看不明白的資料在出口領域。中國近月出口大增,但是主要進口國家/地區卻沒有感受到。中國內地統計資料中對香港的出口可以用暴漲形容,可是香港統計資料中從內地的進口卻是持平,原本兩組數字歷年均大致相等的,近幾個月卻呈現明顯不同,前者大過後者兩倍有餘。出口說是強勁復甦,港口、船運卻沒有見過相應的物流。

部分出口企業頻繁將同一批貨物運進運出保稅區,每一次都製造一次出口流量,但是產品從未真的跨出國門,虛報出口額,意在於境外取得外幣貸款,將其轉成人民幣,進行息差套利、匯率套利。內保外貸,資金回流,套利穩賺,在廣東省成為不是秘密的秘密,不少資金流向理財產品和公司債市場,也成就了廣東虛高的出口資料。

本國資金跨境套利,有其經濟邏輯,折射著人民幣匯率不完全開放的機制性缺陷,中國利率高過世界其它地方的貨幣現實,也隱含著風險。亞洲金融危機時衝垮泰銖的最大力量不是來自索羅斯或對沖基金等投機勢力,而是泰國本國企業感受到風險,一夜間將本幣換成外幣。中國的資本管制相當嚴厲,海外遊資跨境套利其實障礙重重。至於海外資金投入工廠、房地產,均非一夜之間可以撤離的。相反內資的套利交易均屬短期、高流動性資金,一旦風聲有變,這批資金可以通過償債迅速離境,對中國金融穩定可能帶來的威脅頗大。

陶冬看不明白的第二組數字是信貸,全社會信貸。近月全社會信貸十分強勁,但是實體經濟卻未能感受到熱度。無論GDP還是投資、消費均處低迷狀態,新開工專案大減,甚至連地方政府的基礎設施投資也放緩了下來。究竟這些資金去了哪裡?

無可否認,習近平總書記上任後的反腐運動,不僅對高端消費構成打擊,對地方政府的投資活動也帶來影響,地方官員們今天最擔心的,不是本地的增長、投資,而是自己的烏紗帽。地方集來的資金,並未投向基建或工業,而是大量坐在銀行帳戶、理財帳戶,在金融領域裡兜圈子。地方政府實業活動減少,理財活動增加,是近來商業利率回落的原因。

其次,資金逗留在金融市場,追逐高回報的金融產品。目前市場流行的信託產品、銀行理財、券商理財等中有相當一部分買入的是高風險證券。這些證券的違約風險不低,一旦違約出現,可以帶來影響銀行、地方財務,正規銀行之間連鎖的流動性障礙,甚至威脅金融安全與穩定。

面對中國的經濟資料,經濟學家有看不懂的時候其實挺正常。有時看懂了,反而嚇出一身冷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sham63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