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堂課  找到「尤物」:市場陰晴不定,與其推測市場趨勢,不如專心找出內在價值遠高於市價的股票

凱因斯和他的偶像牛頓一樣,也是吃過苦才學到:金融市場有不可避免的不確定性,會遭遇難以預測的「奇想、情緒或偶然」衝擊,或受到「完全非理性的樂觀或沮喪」侵襲。凱因斯花了十年預測陰晴不定的市場,失足過幾次,最後得到結論:和群眾一起逃跑的人,很容易被人撞倒踩扁。最好遠離勢如雷鳴的群眾,免得在牛奔或逃離熊隻時被撕成碎片。

瘋狂的市場促使凱因斯改變投資技巧。他由投機者,變成投資者──將注意集中於未來表現,而非過去趨勢,期待收益而非脫手價格。捨棄較普通的指標,改選特定股票,不依賴市場判斷,只靠自己判斷。

在他投資生涯的最後階段,著眼於辨別誰是「尤物」(stunners),也就是「內在價值遠高於市價」的股票。雖然對金融交易的效率沒有信心,但他也承認,長期而言,股市會體認到一檔股票的內在價值,因而獎勵其表現。因此,理性投資者應著眼於某一特定股票未來的獲益能力,將不會被整體市場過去的趨勢所矇蔽。

第2堂課  看「個股」重於整體趨勢:


基本上是「半空的杯子」,而不是「半滿的杯子」。意謂著重的是下方風險,而不是上方風險。只選擇與內在價值相較下明顯便宜的股票,投資者才能確保有潛在價值的「底線」,足以長期支持評價。

巴菲特曾說,「投資的關鍵,不是評估一個產業對社會有什麼影響,或是未來有多大成長空間,而是判斷某一公司的競爭優勢;最重要的是這項優勢能保持多久。」

價值型投資者著重於預期獲利與股息,而非短期的價格波動。因此,價值型投資者採取的是由下而上、而非由上而下的投資策略。也就是研究特定股票,判斷股價是否符合評估的潛在價值。有紀律的投資者應該「買進價值,而不是買進市場趨勢或經濟展望」。

第3堂課  反向投資:利用群眾的行為,而不從眾。評估股票時,運用自己的獨立判斷

股市有時會短視近利、極度樂觀或悲觀、善變或受資訊流刺激。此時,價值型投資者反向操作的真言:「眾人恐懼時應貪婪,眾人貪婪時應恐懼」才派上用場。

第4堂課  安全至上,避免碰到「假鈔」:關心資本的回收,不只是資本報酬率。真正的投資者要關心的不是被市場炒高的交易價格,而是價值。價值型投資者和投機者的心態完全相反,他注意的是不輸錢。

不輸錢的重要性,和潛在獲利不分軒輊──他關心的是資本的回收,而不只關心資本報酬率。
他著重的是安全至上的投資,確保股價與其潛在價值間,有著保護性的緩衝(安全邊際足夠),也就是說潛在價值必須比當前股價高很多。

第5堂課  重質不重量,不分散投資:將相對較大筆的資金,投入股市的潛力股,實踐「集中投資組合」的策略。凱因斯反對傳統「分散式投資組合」的觀念。傳統財經理論認定市場有效率,換句話說,所有的股票價格都正確,股價會因未知的未來事件而波動。

投資組合分散,基本上是種防禦性策略,凱因斯本人從不以平庸的結果滿足。不過仍承認對股市沒有特別了解的人,「最明智的計劃,或許是盡量分散投資於多領域。」

第6堂課  好性情比邏輯強還重要:保持適當的性格,以果斷而行的能力、平衡冷靜與耐性,不受價格浮動的影響凱因斯態度務實,他早期的投資生涯走錯了路, 體認到要在股市長久成功,就得利用群眾行為,不能陷身其中。

巴菲特也提到「情緒自律」,只買賣安全邊際夠大的股票。他曾將投資比擬為身處「大賭場中……其他人都在豪飲」。他指出,聰明的投資者如果能緊握百事可樂(據他後來購入的股票,可口可樂也行),就一定會成功。
凱因斯和巴菲特都認為,投資者不應被市場兩極性的趨勢影響。凱因斯對一位同事說,投資要成功,其實「性格比邏輯思考重要」。在大家都失去理智時,還能有鎮定的能力,只要有內在價值和安全至上等概念,便容易培養投資成功所需的正確性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sham63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