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勵遷移,內陸持續增加基礎建設
中國全國政協委員兼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遲福林,則把「十二五」定調為歷史性的關鍵五年,十二五規畫重點是透過六大改革和六大調整,來落實轉型和共享的目的。這六大改革包括行政管理體制、財稅體制、資源價格、收入分配制度、壟斷行為,以及金融體制改革;六大結構調整包括產業、需求、區域、城鄉結構、國民收入分配以及外貿發展方式調整。期望透過上述方式,讓中國未來五年再創另一個高峰。

同時,引人關注的,也加入了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設備製造業、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生物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未來商機的重點。

綜合中國各界以及外資對「十二五」的分析,「十二五」除了延續「十一五」的精神外,並朝著「二三四」方向前進。其中的「二」指的是區域發展和產業升級兩大主題;「三」指的是從外需轉向內需、從高碳轉向低碳,以及從國強轉向民富三大轉型;「四」指的是大消費、城市建設、生產性服務以及七大新興產業等四大投資亮點。

瑞士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表示,中國沿海地區在享受高度成長的同時,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也跟著上升。汪濤說,「更重要的,上述地區成長動力之一的出口,預計今後將日趨疲軟」。歐美經濟復甦腳步不夠快,過去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國,必須調整結構,改以拉抬內需來帶動經濟,才能維持經濟一貫的成長步調。所以,未來幾年中國政府將加快西部和其他內陸地區的經濟成長步伐,加速這些地區的城鎮化進度。為實現這些目標,汪濤預期,中國政府將利用政策,譬如優惠的土地和信貸政策,促使製造業往內陸地區遷移。

鼓勵遷移,意味著內陸將增加基礎建設投資,興建工業園區,並進行舊城改造。汪濤說,代表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和GDP成長速度將繼續領先東部沿海地區。

  • 產業升級,新興產業潛力不容小覷
瑞士銀行經濟學家徐明認為,中國將「調整經濟結構」解讀為「產業升級」,與簡單淘汰落後產能不同。這個主題主要著重在新設備、新技術和新產業上的投資。同時對於傳統行業,也會朝提高自動化程度,使用更多新機器設備來提高生產效率。

徐明說,發展新興產業或是戰略性產業,是「十二五」最令人關注的焦點。根據瑞士銀行推估,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不及一○%。儘管規模相對較小,在強力政策的支持下,成長潛力會相當大,前景不容小覷。而政策的支持可能會包括優惠的稅收和財政政策、土地和信貸政策,以及有利的政府採購政策等。

兩大主題傳達最強烈的訊息是,未來五年,中國政府會加大力度建設國內、帶動內需,並讓人民收入增加,消費能力提升。華新麗華集團榮譽董事長焦廷標說,「絕對不要忽視中國政府的決心」、「去看看喀什,就知道中國怎麼拉近城鄉差距」。

位在新疆的喀什,對大多數人而言是一個陌生的地名,距離首都北京五二六八公里,相當於台北到高雄來回七趟半,但卻是中國傾全國之力建設,要成為「南深圳、北喀什」的城市,並定下二○一五年人均GDP要達到全國平均水準,也就是五千美元目標。○八年,喀什人均GDP僅一千美元,如何達到目標?正挑戰中國政府的決心與執行力。拉近城鄉差距與讓人民富起來,已經成為「十二五」最重要的基調之一,而類似喀什的城市故事,正在全中國蔓延開來。

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採取以出口導向為主的發展策略,利用低廉的勞動力、自然資源,向國外出口大量的低附加價值產品,此舉對中國經濟成長發揮相當大的作用。去年,中國貨物出口總額為二.五六兆美元,對外依存度接近五八%,而持續三十年的營運模式,由於○八年的金融海嘯打亂了腳步,也讓中國意識到,不能再持續仰賴出口作為引導經濟成長的唯一方式。

「十五」期間,中國GDP年平均成長率為九.七六%,人均GDP達人民幣一萬四○五三元;「十一五」期間,GDP年平均成長率竄高到一一.三%,人均GDP更達人民幣二萬二六九八元。至於「十二五」期間,在出口動力減弱下,GDP成長率則會下滑到七%到八%間,但預估人均GDP會提高到三萬三千元。既然歐美無法再提供中國產品更多的出路,以及面臨匯率升值壓力,因此中國政府正引導提高工資、增進內需消費,作為維持經濟得以高度成長的原動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sham63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