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2011,4,14
From
天下雜誌

為什麼看似低微的「血汗」收入,卻仍有人搶著做?毛利率從保六殺到保四,台灣代工廠何以要繼續在這個遊戲裡?


只要認識五個真相,就能了解品牌、代工廠,在世人面前玩的這場遊戲背後,到底是怎麼運作的:

真相一,毛利率其實更高。一位代工大廠的董事長直言,代工廠營收中包含了微處理器、面板、DRAM等零組件的代採購。假設企業營收表面有七千億,扣掉這些就只剩三千億,因為營收(扣除代採購部分)分母減半,毛利率自然就增高。「只是企業家要撇開自己的虛榮心,」他說。
ps.  我覺得要看有風險的毛利會比較有意義,代採購的風險極低且衝大分母,感覺就比較向賺無風險薄利!

真相二,代工股東報酬率不低。「我其實覺得獲利總額比較重要,因為這影響ROE(股東權益報酬率),」一位研究台灣硬體產業十多年的外資分析師說。從ROE來看,這場彼此壓縮利潤的賽局,代工廠不是輸家。台灣四大筆電代工廠,廣達、仁寶、緯創、鴻海的ROE,去年分別為二三%、二一.九%、二○%及一九%。反觀品牌廠,除了戴爾、惠普有三一%及二○%外,宏碁只有九%,索尼甚至是負的。
ps.  宏碁的品牌有價值嗎?面對無差異市場品牌真的像垃圾一樣!

真相三,品牌廠自己也在價格戰中水深火熱,並不是人人都像蘋果賺大錢。一名外資資深產業分析師舉宏碁一台一百美元的筆電為例,品牌廠及經銷商約各拿一○%的利潤,代工廠約拿到五%,其他則是零件及材料業者拿去。同樣情況下,惠普則拿一五%,經銷商拿了七到八%,代工廠約四%。「除了蘋果,其他品牌廠負擔完行銷、庫存、匯率風險,利潤沒有想像的高」這名產業分析師坦言。
ps.  因為折舊很快,所以嚴控庫存非常重要,這也是蘭奇被炒的原因之一

真相四,代工廠賺採購財。毛利率低,代工廠靠什麼賺錢?首先是零組件的採購。除了幾大關鍵零組件外,各大品牌廠都早已採取no touch(不碰),將瑣碎及耗力的非關鍵零組件採購,交由代工廠,代工廠則會利用同時代工多家產品的採購規模,及零組件供應商的分配權,來降低採購成本。代工廠更能夠賺取零組件價格波動過程的價差。

代工廠最大利潤來源,還有賺營運資金(working capital)。以資本額三百八十億的廣達為例,去年合併營收八千三百億,表示一年裡有二十倍於資本額的錢在轉。只要確保在供應鏈裡,現金停留在自己手上的時間多一點(WC 1%的利息錢就80億),現金週轉循環期愈短,營運效率就愈高,中間財務操作的空間就愈大。

真相五,品牌與代工廠是交互套牢。一位已退休的品牌大廠高階主管舉例,戴爾五、六年前,為了增加利潤,開始插手小零組件的採購,導致代工廠對於戴爾訂單不再積極。淪為二級客戶的結果,是代工廠不會以最強的團隊來服務戴爾,最新設計會優先給利潤分享較大方的品牌廠,如宏碁。代工廠服務差別待遇,也弱化了戴爾的競爭力。代工廠沉默地成為品牌洗牌的推手之一。

相互「綁架」的共生結構

蘋果,產品工藝的需求,提高了這家品牌廠換代工廠的成本。台商代工廠在看不見的財務槓桿上,也賺到了超過「毛三到四」的利潤。讓iPad這條「全球供應鏈」的共生關係,愈發緊密起來。

台大一位知名管理學者,以二○○九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森(Oliver Williamson)的「交易成本理論」,來解釋蘋果與富士康「互相綁架」的關係。威廉森的理論認為,如果未來的需求存在高度不確定性,且交易中涉及專屬性資產,對組裝廠而言,例如開發專屬模具,這樣的交易成本必然提高,交易就會傾向組織內進行,例如垂直整合。

鴻海卡到品牌廠前面,包下零組件採購、組裝、出貨,一舉反轉產業分工模式,走向垂直整合新時代。富士康提供整合型的全面細緻服務,讓被服務的蘋果、與提供服務的富士康,都很難退出這種「綁架式的關係」(hostage)。也就是說,中長期看來,蘋果換掉富士康的可能性很低唯一能夠打破這條穩固全球供應鏈、相互纏繞利益分配結構的,竟然是中國政府。「你有沒有想過,兩週調高一倍的工資,對中國的通貨膨脹有多大影響?中國政府難道會不管嗎?」一位觀察者直指,富士康調薪背後,一定已經跟中國政府「通過氣」。

「富士康事件」是政策工具

「郭台銘加薪絕對是中國政府鼓勵的,」住在大陸五年多,韜睿惠悅諮詢大中華區總裁黃世友,也有類似觀察。

他指出,事實上,中國官方政策早已轉向,從「效率為先,兼顧公平」,後來已改為「公平為先,兼顧效率」,追求和諧社會。過去兩年多,大陸先從國營企業下手,所以有一連串高管現形的新聞,國企高階與基層薪資不能差太多。「國企整頓得差不多了,現在開始要整頓民企了,富士康事件正好是一個觸媒,」他認為。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近日的發言,被刊登在中共黨內權威刊物《求是》雜誌,被外界解讀為新生代中國執政者對基本國情所做的研判。他開宗明義提及,去年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結論,強調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大陸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鍵要在「加快」兩個字上下功夫、見實效。

六月九日,富士康事件漣漪中,深圳核定基本工資上調一成,到一一○○人民幣。上海、北京今年分別上調基本工資二成、一六.七%,幅度皆為近五年來新高。(見表二)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巫和懋,也在《天下》專訪中,主動提出中國政府利用富士康事件「調結構」的急切,「中國大陸當前的主要問題,第一是通貨膨脹;第二是國際不確定的狀況。因為通貨膨脹的壓力,所以產生工資調漲的壓力。富士康這一次調工資又急又快,背後的結構性因素是通貨膨脹,而不是工人運動。

中國政府才能改善勞工處境

此次串連全球工運、學界反富士康與蘋果的發起組織SACOM認為,調薪可解決部份問題,起碼大家不會為了要賺足夠的生活費而加班。問題是,漲薪水就能徹底改善大陸農工的福利?多位台商私下憤憤地說,調整基本工資只讓繳給大陸政府的社保基金更多,有去無回的錢更多,根本用不在一.五億農民工身上。一個農民工薪水一百元,廠商成本是一百八十元,八十元給政府。事實上,中國勞工的勞動條件,能不能真的改善,真正關鍵仍是大陸政府。一位不願具名的工運界人士就說,中國許多勞動法規不是沒有,而是政府根本不管。譬如,許多農民工連基本薪資都領不到。中國工會系統是由共產黨控制的,要求團體協商,是不是做門面,目前不明。

薪資成本上漲的壓力,對台商的競爭力,有何影響?


根據品牌廠與台商代工廠「相互綁架」的關係,蘋果一定會分攤富士康新增的勞工成本。富士康高調宣布調薪後,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在iPhone 4G上市前,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將補貼鴻海的成本。以什麼形式,補助多少,則無進一步說明。但多數代工廠並不樂觀,一名台灣前四大代工廠總監透露,日前美國一品牌客戶來訪,他直接探詢補貼的可能性,答案是,「根本連門都沒有。」

更諷刺的事實是,六月初,就在鴻海宣布調薪的同一時間,鴻海以低於行情價一成五的價差,搶標下惠普明年筆電四分之一訂單。也就是說,因為工資調漲,品牌補貼代工廠根本是幻想沒有品牌商補貼,代工廠自己吸收成本,還活得下去嗎?一名台灣代工廠董事長十分堅定地強調:「我可以明白告訴你,代工廠在產業鏈中掌握了沉默的主導權。」

這幾年,廣達、仁寶、緯創前三大代工廠雖然沒有垂直整合,但也利用轉投資,走向半垂直整合,兼具市場的紀律,及內部效率。做不好,也只是投資失利,投資利得減少而已。

譬如,仁寶、緯創就找上巨騰合資,投資上游的零組件機殼廠。又譬如去年喊雲端喊得震天價響的廣達,就到美國矽谷投資軟體公司,傳言和無線通訊有關的晶片設計有關。緯創更在外界不看好之下轉投資2D轉3D的軟體公司。「這些都是為了將客戶綁得更緊,」一名外資分析師觀察,代工廠在供應鏈上的角色,將更有談判力,具備決定品牌成敗的關鍵。

以緯創為例,3D軟體技術讓客戶宏碁搶搭阿凡達的3D熱,推出3D筆電,且緯創擁有三年這個3D軟體專利,三年後還能靠持股賺錢,是個雙贏佈局。

「未來,代工廠最重要的是,如何管理整個產業生態系統(eco-system),」一名管理學者強調,「隨著環境改變,要脫去管理的僵固性,跟上時代的變化。」
一台iPad的旅行,這條發展了三十年的代工鏈,在中國製造大環境丕變的情況下,在消費力、代工商自身佈局的幾股力道交錯下,將進入最劇烈、最惶惶不安的陣痛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sham63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