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2011/03/15發佈數據顯示﹐3月份消費價格指數漲幅上升到5.4%﹐高於預期。之前不久﹐總理溫家寶說﹐從食品、勞動力和住房價格來看﹐“宏觀調控仍然面臨較大壓力”。官方媒體新華社在有關溫家寶承諾保持警惕的英文報道中﹐把房價描述為“runaway”﹐意思是如脫僵野馬。

雖然房價只佔消費價格指數中的小部分﹐但它是中國通脹加劇的主要原因和風險之一。買不起房的問題也對社會穩定構成了威脅。

經濟理論認為﹐加息會向潛在買房人發出信號﹐讓他們知道自己將承擔更高的月供、所以應當持幣觀望﹐從而對房價起到抑製作用。但一篇論文用量化的方式說明﹐中國的情況不是這樣的﹐信貸收緊反而有可能刺激房價上漲。

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中國政策研究所(China Policy Institute)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從2005年6月到2010年9月﹐中國央行每一次收緊信貸﹐都伴隨著房價同比上漲5%。也就是說﹐每加息0.5個百分點﹐一年後房價就上漲5%。每當貨幣政策收緊的時候﹐投資者非但沒有逃離市場﹐反而爭先恐後地購買房屋或股票。

眾所周知﹐在中國利率對信貸影響有限。這主要是因為金融體系缺乏市場機制﹐無法確保借貸成本的增加能夠切實遏制信貸增長。事實上在中國﹐制定貨幣政策時經濟並非惟一的考慮因素。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貨幣政策變動時﹐中國政府常常用各種表態以示支持﹐比如總理溫家寶的強硬言論。

諾丁漢大學的研究報告類似﹐李晶也強調了在銀行信貸緊縮的同時﹐住房價格卻在增長。李晶說當前的存款準備金率為20%﹐這意味著大型銀行每一美元的儲蓄就要在央行存入20美分。這極大抑制了銀行的信貸能力﹐但住房價格仍然高漲。

前述諾丁漢大學的論文作者在34頁的文章中11次用到“非理性”來描述中國居民的投資心理是如何令貨幣政策的運作受挫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sham63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