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0年代及1980發生了停滯性的通膨,也就是景氣越糟糕,物價不跌反漲。當時芝加哥為代表的理性預期學派於是產生,已現在來看,理性預期學派認為消費者會不願意消費,因為他們知道政府的財政及貨幣政策刺激方案遲早會失敗,寧願將錢存起來,以備將來二次衰退時可以全身而退。那廠商可能會提高售價,因為他們預期通貨膨脹即將來臨,由於廠商提高售價,會使得聯邦的貨幣政策所導致的貨幣供給增加,會提早引發真正的通膨。債券投資者不願意進場,因為預期未來的利率會往上調升,導致債券價格下跌。股市投資者不願意進場,因為預期下次的崩盤很快就會來臨。一切政府的財政及貨幣政策,因為民眾的理性預期而效果會遞減。理性預期理論情境是在封閉經濟體系,照理性預期理論,柏南克的 QE2是沒有效果的,但現在是全球化經濟,會有熱錢效應,不是把所有的錢都鎖在美國,一部分資金會流到亞洲。

1929年到1936年的大恐慌經濟凱恩斯學派的支持者則認為,目前是需求不足,所以政府提出更大規模的財政刺激,貨幣供給再多也沒關係,因為依據MV = Py 的方程式(M:貨幣供給, V:流通速度, P:物價水準,y:實質生產),目前實質產出(y)是衰退,距離充分就業的產能還很遠,同時目前的流通速度(V)也還很低,因而寬鬆的貨幣政策不會產生通貨膨脹(P=常數)。而且柏楠克也說目前政府的政策控制之下,快速下跌的趨勢已經結束。現任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卻是主張貨幣政策透明化,讓外界有預期心理。

“伯南克認為泰勒規則(計算合適利率)不太適合全球化時期的貨幣政策,因為國外部門的廉價產品將通脹壓低,以至於無論是泰勒規則還是菲力浦斯曲線都要修改“。次貸深度發作後,伯南克展現出他的出眾技術修復能力,這可能是他觀察日本衰退後的方案實踐。

伯南克沒有同格林斯潘在低利率問題上有過任何“交火”或“異議”,當時的伯南克至少是“低利率的默許者”。另外,他固守“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二分法的教條,認為資產泡沫不屬於貨幣政策考察的內容,他根本不瞭解奧地利學派關於貨幣傳導機制和經濟週期的真知灼見,伯南克引用理性預期學派盧卡斯的謬論,跟著格林斯潘的腔調,發表“央行沒法必要去刺破資產泡沫,因為資產變化會擾亂央行的注意力”。

==============================================

美國奧地利學派的據點主要有米瑟斯研究院、喬治梅森大學和紐約大學,但總體來講,奧地利學派還是邊緣,不是主流。如果把主要經濟學派畫到一條線上,標準是是否支持大政府,最左邊的就是馬克思主義,比馬克思主義好一些的是凱恩斯主義,比凱恩斯主義好得多的是芝加哥學派,最右邊最徹底的是奧地利學派,它不接受任何政府干預。米瑟斯研究院的一些人甚至將其發展到了“無政府主義”。

奧地利商業週期理論的產生背景顯然和當時德語地區的通脹有關。一戰之後,德國發生了惡性通脹,二戰之後,德國又發生了一次惡性通脹,等於德國人一生中兩次被惡性通脹掠奪了所有財產,這對他們的刺激非常大。哈耶克在米瑟斯手下工作的幾個月時間,名義工資就增長了800倍。這就推動了他們發展商業週期理論(business cycle)。

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利率不是貨幣的價格,而是使用貨幣的價格,貨幣的價格是購買力。費雪的《利率理論》把利率講得很清楚,他說,利率是不耐的價格,人越不耐,當下的消費就越多,儲蓄就越少,利率也越高;反之,不耐越低,儲蓄越多,利率也越低。可見,利率是消費儲蓄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如果大家的儲蓄意願真的增加了,都確實多存錢了,社會的不耐降低了,利率自然也就降低了,企業家就能貸到更多的錢。但如果利率是人為降低的,實際的儲蓄並沒有增加,這就有問題了。

由於新增貨幣注入經濟體的主要進口是銀行信貸,所以銀行信貸資金的去向就是價格率先上漲的地方。現實也如此,房價之所以高是因為很多人貸款就是買房的,鐵礦石之所以漲得快是因為很多貸款也流向了該市場;

新增貨幣進入社會後,不會立刻抬升消費品的價格,抬升的是投資品的價格。政府“CPI沒有變化所以沒有通貨膨脹”的論調是一個謊言,CPI並不是衡量通脹與否的好指標。貨幣量增加了就是通脹,價格並不一定都要變化。

當企業家從銀行借到錢後,就要投資於更迂回的生產方式。短期投資對利率並不敏感,而長期投資對利率就很敏感了。利率降低後,長線項目值得投資了,優先上馬的就是這些項目。長線專案的特徵是,回收時間長,迂回程度更深遠了。

解釋資本品和消費品價格變化不一致的現象時,新增貨幣進入經濟體的入口很重要。如果新增貨幣是平均發給大家的,那可能會提升消費品價格,但由於其是通過銀行信貸進入經濟體的,所以它先抬升資本品價格。加上較低的利率,很多長線項目會立刻上馬,越長線的項目,對煤炭、石油等比較基礎的資本品抬升得就越厲害,而且資本品越基礎,漲幅就越大

企業家有了錢後就開始建工廠、招工人,一片繁榮,但問題是這種增長無法維持。隨著企業家建立生產結構以後,他要付錢給供應商和工人,這樣,新增貨幣就逐漸流入到社會當中了。隨著貨幣流入社會,很多產品,乃至消費品,就會漲價。

如果政府停止信貸擴張,把物價壓下去,企業家就沒有錢了;可如果要讓企業家經營下去,物價就還得漲。這是個兩難境地。而且,長線投資的前十年可能需要持續投資,所以企業家得一直從銀行貸款。整個社會對貨幣的需求會越來越高,利率也應該越來越高,這樣才能壓制一部分需求。

政府如果讓利率升上去,就等於不再增加貨幣供應,一方面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很旺盛,另一方面真實儲蓄又沒有增加,所以利率應該很高。但人為壓低利率後,銀行沒有錢給企業,政府只能多印鈔票,這就導致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打擊的是現金持有者,也就是工薪階層。富人有很多房產、公司等實物資產,受的影響小一些。

但現實當中,危機並不那麼簡單。出現危機苗頭的時候,政府常常出來救市,說白了就是繼續增加貨幣供應量,本來利率在企業家的旺盛需求下,在物價上漲的壓力下要提高,把利率硬摁在較低的水準,繁榮延長了,危機推遲了。

危機爆發後,就會有大量企業經營困難,雖然工人工資降低了,但生活水準不一定降低很多,因為東西也便宜了。如果企業破產,工人失業,工資下降,物價下降等等現象能夠自由進行下去,不受干預,這個過程就是市場自發調節的過程,能夠清除掉不合理的投資,剩下的就是好的投資。

但是,政府往往不允許這個過程自由進行。政府會規定工資不許降,物價不許降,還要花很多錢救本來應該破產的企業。政府的干預使應有的清理過程進行不下去,這樣危機也會久久不去。

美國1920年到1921年的經濟危機,由於當時美國政府還很小不干預市場,羅斯福上臺後,要保護勞工、保證最低工資、禁止破產等等。從1929年到1939年,本來一年就可以過去的危機,十年才過去。


在危機時期要做的是:增加儲蓄,減少消費。這句話也適用於政府,政府也要減少消費。而現在鼓吹的是增加消費,並且禁止企業破產調整,這樣會使真實的消費和虛假的利率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危機很長時間過不去。可見,凱恩斯主義的主張不僅無效,簡直就是南轅北轍。

危機的五個特點了:
一是普遍性,因為是貨幣引發的,沒有行業能夠倖免;
二是突然性,因為之前一片繁榮,沒有人能看出問題來;
三是消費品和資本品價格變化不一致;
四是貨幣量的變化,危機前貨幣量大,隨之危機的發展,貨幣量減少,大家都覺得手頭緊了。

“自由放任”聽起來好像事情沒人管一樣,其實準確地說,“自由放任”是指“有效管理最大化”。政府不管,企業家和所有經濟活動的參與者都會主動來管,事關自己的財富,他們的管理是有效的。反而政府的管制是“無效管理最大化”,因為公務員並不對那些錢負責。

通貨膨脹型的繁榮通常會拉長生產結構,提高迂回的程度,經驗中的結果通常是,高新技術產業的出現和繁榮,這常常是由通貨膨脹推動的。這也合乎奧地利學派的解釋,因為只有貨幣廉價的時候,人們才願意投資于遙遠的未來。比如,互聯網泡沫是通貨膨脹的產物,但它也確實帶來了互聯網革命。

高新技術的發展可能會消化掉一部分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最大的危害在於逆向再分配,即劫貧濟富。美國過去十幾年來的貧富差距急劇擴大,其重要原因甚至根本原因就是通貨膨脹。

危機時期,是靠低利率和通貨膨脹來強制儲蓄的,物質資源並沒有真正增加。所以,奧地利學派的清算是走不通的,當時提出的法西斯就是在政治上實行專制,經濟上實行公有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sham63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