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的作者羅琳(J. K. Rowling)在對哈佛大學畢業生演講時,曾經談到失敗的價值:

失敗意味著你剝除了生命中非必要的一切……我因此變得無比自由,因為我已經面對人生最大的恐懼,卻依然活著,有深愛的女兒和一部舊打字機陪著我,還擁有遠大的夢想。所以,深陷谷底反而為我打造了重生的穩固地基……失敗給了我一種內在的安全感,這是我從來無法從考試過關斬將中得到的感覺。失敗讓我更了解自己,並因此看到許多自己過去所不知道的一面。我發現我有堅強的意志,也比想像中更有紀律;我還發現我擁有珍貴的友情……知道自己因為失敗而變得更有智慧、也更堅強之後,你對自己的生存能力會深具信心。唯有經過逆境的考驗,才會更透澈了解自己,看清平日的交情有多穩固,能否經得起考驗。

唯有實際經歷失敗,才能學會如何面對失敗。愈早面對困難和挫折,就愈懂得如何因應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橫逆。

愛迪生:「我沒有失敗,只是發現了一萬種方法行不通。」
如果一個人才華洋溢,連戰皆捷,從來不曾遭受失敗打擊,其實反而有害,甚至很危險。在美國總統柯林頓任命福斯特(Vincent Foster)為白宮副法律顧問之前,福斯特的事業發展可說是一帆風順。他的同事表示,福斯特在職場上從來不曾遭遇過任何挫敗,「從來沒有,甚至連小小的挫折都沒有碰到過……他的人生似乎真是一帆風順。」後來當柯林頓政府和福斯特辦公室遭到外界質疑和檢視時,福斯特「深覺自己沒能控制好整個流程,以至於讓總統受到傷害」。

失敗的感覺令他一蹶不振。由於無法面對生命中任何汙點,接受不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他最後選擇自殺身亡。正是因為過往太過平順,福斯特才毫無心理準備,無法因應失敗帶來的心理衝擊。

我並不是說,在人生任何階段,面對失敗是很愉悅或輕鬆的事(恰好相反),或沒有毀滅性的失敗這回事。不過,如果只為了逃避失敗,就不肯嘗試,常此以往,對成功和福祉所造成的傷害,遠甚於直接站上火線,面對失敗。正如丹麥神學家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所說:「勇於冒險或許會一時失足,卻步不前則會迷失自我。」當我們選擇勇敢面對,我們失敗的可能性必然大增,也會因此付出代價。然而,不敢踏出去、不願嘗試失敗的代價卻更高。

魯斯(Babe Ruth)被視為美國棒球史上最偉大的球員,在職棒生涯中共擊出七百一十四支全壘打,這個紀錄保持了三十九年才破打破。另一方面,魯斯也曾經五度登上聯盟中三振次數最多的球員榜單。

當代最傑出的運動員之一喬丹(Michael Jordan)曾提醒球迷,即使球技厲害如他,畢竟都還是個凡人:「我在籃球生涯中,有超過九千球沒有投進,輸了將近三百場球賽。教練曾經二十六度由於信任我,要我投出決定勝負的關鍵一球,但我卻沒有投進。這輩子曾經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敗、再失敗,而這正是我為什麼會成功的原因。」
採取行動

做這個練習的時候,先想一件你很想做,但由於害怕失敗而一直沒有做的事情。然後就勇往直前,完成這件事!不管是為舞台劇的某個角色試演、爭取加入某個球隊、約心儀的對象出去、開始動筆寫一直想寫的書都好。當你投入這些活動和日常生活中其他活動時,儘量表現得和最優化主義者一樣,即使一開始只是裝裝樣子都無妨。大膽跨出舒適圈,尋找更多機會,徵詢別人的意見和協助,承認自己的錯誤等等。

=======================================

別害怕失敗,最怕的是害怕失敗而不敢勇敢的踏出去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sham63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