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From 經濟日報
By     2012.03.26 03:21 am

惠普公司(HP)的股價2011年來便一路走跌,Q4獲利也近乎腰斬,領導階層的頻繁更替與高層傳出的商業間諜醜聞,使這家個人電腦(PC)大廠成為商學院的經典個案研究題材。它的經歷就像一則警世寓言,點明科技業可能遭逢的四個陷阱。

首先,一家企業最重要的是必須分辨價值取向與成長取向兩種發展策略間的區別。許多科技公司都會在自家股票從成長型轉變為價值型的過程中感到迷惘,而惠普所犯的錯,是始終未能明確決定要採取何種發展路線。

前執行長賀德(Mark Hurd)於一年半前因失去董事會信任而下台前,惠普正朝價值型企業邁進。儘管這家PC大廠的營業利潤率向來不怎麼令人驚喜,但賀德努力將利潤抬升到不錯的水準,相較於以往難以抉擇要追求成長還是利潤的主管們,這樣的變化贏得一票價值投資人的青睞。然而接替賀德的亞帕瑟可(Leo Apotheker)卻180度急轉彎,帶領惠普重新走成長型企業發展路線。他不只在內部定案前就對外透露有意放棄PC事業,更以百億美元的高價收購英國軟體公司Autonomy,在在令華爾街價值投資人不安。現任執行長惠特曼(Meg Whitman)上台後,迅速決定繼續保留PC事業,雖就長期而言此決定未必正確,但至少防止了在短期內讓股東價值遭受破壞。儘管仍是PC龍頭,惠普卻已錯失發展觸控螢幕裝置的先機,如今惠特曼冀望微軟新一代Windows 8平台能挽救PC銷售,力拚蘋果和Google的行動裝置。


科技業者面臨的第二個常見的陷阱,是想同時拓展消費者和企業這兩個市場。鮮有企業能同時兼顧兩者。上季惠普來自消費者市場的營收銳減23%,蘋果卻增長75%,凸顯蘋果乘著資訊科技業「消費者化」(consumerisation)的浪潮,專注於耕耘消費者市場的成果。


第三個陷阱是錯誤的「轉型」併購導致的危險。科技業者通常習慣避開規模過大的收購案,因為整合龐雜業務的挑戰,可能讓公司失去適應市場快速變遷的能力。

不過,惠普十多年前收購康柏(Compaq)時已打破這樣的慣例,賀德任內也曾收購科技顧問業者電子資料系統公司(EDS),意圖強化服務業務的表現,但至今帶來的問題遠多於利益。


最後,是許多大型企業都可能經歷的:因為一項帶來豐厚獲利的事業,而忽略了其他應該設法處理的、較不成功的業務。對惠普來說,長久來這隻產生現金的奶牛是影像與列印部門,但隨著消費者的列印需求減少,如今該部門的銷售和營業利潤已萎縮。惠普上周宣布將影像列印事業部門與銷售PC的個人系統事業部門合併,以削減成本並簡化管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sham63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