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產五十萬條連接線,我們絕對拚不過鴻海,五萬條,可能還不行,但是五千條、五百條,或是五十條兩天交貨,鴻海可能就拚不過我們」,主攻高階數據連接線的信邦電子董事長王紹新如此形容與鴻海的不同。 彈性成為信邦應對競爭者的最大利器,「鴻海是做自助餐店,只想吃飽的客戶可以找他,信邦是牛排館,客戶要三分熟、五分熟、全熟的牛排,我們的廚師都能在最快的時間做出來。」王紹新如此比喻。
信邦電子如何轉移(由沿海遷往內陸),但王紹新最得意的是公司的成功轉型(技術升級)。信邦於1999設立的東莞廠去年初關閉,而早在2001年,信邦就成為江陰的第一家電子業台商,之後才有液晶面板廠瀚宇博德跟進。接著,2007年,信邦又領先群雄到安徽桐城設廠,因為遷廠動作快,去年的缺工潮幾乎沒有影響到信邦。
王紹新表示,十年前的確也曾經想學其他廣東台商「東擴」,到長三角設廠,特別是主力客戶明基希望信邦到昆山設廠,以便就近供貨。但是考慮到江陰的工資只有昆山的七成,而且從江陰到昆山只不過一小時車程,因此才決定到江陰。王紹新慶幸當年沒到昆山設廠,要不然工廠周邊全是像明基這類的大廠,小小的信邦將淪為大廠的「人才訓練中心」。
除了江陰、桐城,信邦還在北京、中山、長安(廣東)設廠,但是產品定位不同。像北京廠是做風車及醫療器械的數據纜線,就近供應奇異等客戶,毛利最高;江陰廠則是生產毛利在40%左右的車用引擎纜線及手機天線,主攻少量多樣產品;桐城廠則是主攻毛利15%左右的大批量產品;而中山、長安則是做筆電用的連接器。
金融海嘯前 面對殺價毅然踏上轉型路
回想起2008年的金融海嘯前,決定踏上「轉型」之路,王紹新最大的感觸是,「業績來得快、去得也快」,而且更痛苦的是,幾乎得面對「逐季、逐月的殺價競爭」,當時主要業績以NB連接器代理、製造為主,「雖然業績也還維持在高檔,但是毛利迅速下滑,開始很難賺錢,在突然之間,就覺得NB不行了,得趕快想辦法!」
2007年信邦的EPS達3.56元,王紹新當下決定,不配發股利,希望多保留營運資金,但是在董事會中就被罵翻,信邦股價立刻被打到跌停,也有小股東打電話到公司來問,「是不是公司發生什麼問題?」
王紹新說,「接下來的狀況發展,果然急轉直下,我開始檢視,什麼該留下、什麼得放棄」,毛利率不斷下滑、殺價競爭也無「止血」跡象,就決定要放棄了,「但是當時NB相關產品比重仍高達8成,而且信邦是從NB連接器起家,要割捨當然很痛」,那時信邦就決定要轉進毛利率較高、接單週期較長、進入門檻較高的工控、醫療等非NB領域。
2009年金融海嘯衝擊,加上「捨得」的決定,信邦集團營收滑落至52.7億元,較2008年75.05億元掉了3成,但是獲利卻開始回穩,從2008年EPS只剩0.01元,回升到1.07元,王紹新知道自己的決定對了!於是繼續往對的方向發展,經過這2、3年的深耕,與醫療、綠能等客戶建立深厚的合作關係,儘管全球景氣仍難逃歐債風暴干擾,但代理商均相當有信心,認為產品具有利基,成長可期。
雖然2011年的營收成長幅度僅約5%,但合併毛利率仍穩穩站在20%以上,且前3季EPS已達1.98元,2011年EPS將可順利超越去年的2.25元水準,不過令王紹新覺得踏實的是,在綠能、醫療等產業佈局,產業能見度明顯優於消費性電子產品,「我的要求是明年營收至少要成長2成,同時毛利依然要站穩20%以上」。王紹新下一個看好的產業是電動車,已經陸續卡位中,「誰說信邦的零組件未來不能做到飛機、太空梭上?」只要有機會,「轉型的腳步是不會停的!」
連接線器廠商-信邦歷經3次轉型,在轉型完成後,未來利潤成長重要性更勝營收,在綠能、醫療及車用等市場佈局進入收割期下,信邦上半年繳出每股盈餘約1.63元的亮麗成績,信邦董事長王紹新表示,連接器廠商信邦積極朝向利基型市場轉型,在全球暖化及人口老化趨勢下,綠能及醫療商機無限,公司也將集中火力搶進,讓公司不僅躋身為年營收達100億元的零組件廠,未來營運也走得更平穩。
==============
(醫療領域)
信邦著墨醫療設備市場已久,主攻核磁共振、斷層掃瞄及X光機等專業醫療設備市場,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已成為國際知名醫療設備大廠-GE、飛利浦,以及由飛利浦與大陸合資的東軟的連接線組供應商,目前醫療設備相關線材及線材組單月營收已達3000萬元到4000萬元,下半年歐日大廠客戶出現「大追單」,初估下半年醫療相關訂單將可逾5億元,正式突破信邦集團營收比重1成。
信邦子公司DigO2成功切入遠距醫療領域,產品包括Care Pal遠端照護系統、Cardio Care心電圖機及HemOxi Care血氧機等,已成功打進歐、日一線大廠,信邦客戶群則囊括GE、Toshiba及飛利浦等大廠,11月落成的北京新廠主要也為支應GE訂單成長所需。王紹新說,雖醫療領域不是爆發式成長,但隨高齡化社會來臨及中國醫療普及率提升,明年營收貢獻成長上看15%,營收占比5%。透過轉投資數碼醫療,獲得台大醫院遠距照護中心之遠距照護服務專案,這也是國內遠距照護產業最重要的指標專案。
2013信邦集團開發成功的可攜式藥物霧化器「Brezze Nebulizer」,獲得歐盟醫療器材認證,且因人性化使用模式及獨特美學設計,獲得德國「2013 iF設計金獎」,已獲得國際大廠關注。
(太陽能領域)
以信邦來說,目前已是美國兩大Micro Inverter廠的供應商,產品包括太陽能Junction Box及AC/DC線材,王紹新說,今年下半年太陽能線材單月出貨量約17萬條,隨太陽能用電成本下降刺激需求,加上客戶社區型太陽能模組熱銷,明年單月出貨量可望提高至20-30萬條,營收占比由今年5-6%倍增至10%。
儘管太陽能市況不明,但在油電價高漲下,太陽能裝置需求可望湧現,尤其是大陸地區,為搶食大陸太陽能商機,信邦董事會決議與美國西屋太陽能、大陸悅達集團攜手,結合西屋專利技術、悅達的大陸市場開發能力,以及信邦的連接器線材等優勢,而這也將成為推動信邦下半年績重要動能。在太陽能發電系統相關連接線組發展,由於太陽能面板成本的降低及美國政府補貼計畫鼓勵住家採用太陽能,美國境內太陽能安裝數量呈成長之趨勢,並搶食大陸「十二五」計畫鼓勵安裝太陽能屋頂商機,目前接單相當樂觀。
(風能領域)
風能產業已開始進入產業需求旺季,4月出貨金額8467萬,較3月再增加382萬元,連續2個月出貨金額突破8000萬元,且為歷史之高點。2011年信邦北京廠的營業額約人民幣2億元(約新台幣9.6億元),2012年可達人民幣3億元(約新台幣14.4億元)以上,預估二年要成長一倍。信邦北京新廠全力支援美商奇異(GE Energy)和丹麥風電設備大廠Vestas二大客戶。
(工業控制領域)
工業控制產業則受惠於自動化設備、電源管理設備及半導體測試設備等連接線組需求逐漸增加。
(車用電子)
信邦佈局車用電子市場已久,主攻車用連接線材,目前氧傳感器及倒車影像雷達連接線已分別成為TOYOTA及HONDA汽車的供應商,其中氧傳感器主要是測試汽油到引擎燃燒的程度,而倒車影像雷達逐漸成為各大汽車廠的標準配備,由於日系車廠對車用電子產品的品質要求甚高,且隨著汽車電子化愈來愈多,信邦在躋身為HONDA及TOYOTA的供應商後,對搶攻其他品牌車廠將如虎添翼。
(無線通訊)
無線通訊產業受惠於大陸品牌手機的崛起,信邦長期耕耘大陸品牌手機客戶,帶動連接器在智慧型手機銷售成長。
(傳統PC, NB領域)
信邦營收主要來自連接器事業群(電子週邊、資料擷取產業、無線通訊產業)和線材設計組裝事業群,營收佔比約各佔50%。連接器事業群之營收又可分為代理業務與製造業務,分別佔2010 年營收比重的37.40%(毛利13.39%)與12.72%(毛利11.07%),其中代理主要以日商Hirose 的連接器產品為主,而生產業務主要來自信邦與緯創合資併購的太康與旭竑,生產DDR 3 插槽、SATA 連接器與HDMI 連接器為主。在NB 連接器部份,太康因效率不佳加上關閉廠房,由11 年的獲利5 千萬轉為預估12年虧損7 千萬,然在加強自動化後,12Q3 虧損已大幅縮小。
不過,受到歐債風暴影響,以消費性電子產品代工為主的電子下游2012年大多「旺季不旺」,尤其是NB零組件供應廠,紛紛努力拉高「非NB」的產品比重。王紹新直言,這幾年電子經營環境艱困,衝量拼價的產品向來不是信邦的強項,特別是消費電子市場,隨大陸NB大廠聯想建立起全球品牌及通路,陸廠供應鏈較欠缺的製造能力,未來也會跟進,台灣電子供應鏈面臨的競爭有增無減,不積極轉型恐被陸廠超越。
目前消費電子(含代理及自製)營收占比已降至三成,取而代之的工業擷取、太陽能、風能、醫療、工業控制及車用等利基領域,比重提高至七成。在產業的銷售表現,電子週邊產業佔27.76%;無線通訊產業佔集團營收13.56%;資料擷取產業佔10.97%;工業控制產業佔10.06%;風能產業佔7.81%;汽車佔7.69%;光電產業佔6.97%;休閒娛樂佔5.93%;醫療佔5.17%;太陽能產業佔4.08%。
由於信邦產品主要為客製化與少量多樣產品,加上產業供應鍊封閉,需較長時間耕耘,且一但切入,除因品質瑕疵,供應廠商少有變動,信邦客戶組成也較為分散,信邦12Q2 前5 大客戶營收比重合計僅18.5%,前10 大客戶合計也僅29.1%,且又分散於各產業,包含GE(綠能、醫療)、Motorola Symbol(資料擷取)、Honda(運動休閒)、海信(HRS 代理)以及Enphase(工業控制)。GE目前已躍居集團最大客戶,2010年營業額已達4.4億元,隨著大陸醫療產業興起,2011年營業額有機會達5億元,伴隨GE擴大大陸布局,GE 明年對信邦營運貢獻年增率可達五成,達7.5億元以上。
信邦9月業績即因醫療部分「追單」效益浮現,9月合併營收9.07億元,較去年同期7.70億元成長17.79%,單月營收數字衝上2007年10月以來新高,信邦第3季合併營收26.61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8.58%,也改寫單季歷史新高。法人指出,信邦雖因可轉換公司債陸續轉換,初估今年期末股本約20億元,但信邦整體獲利能力提升,今年全年稅後盈餘仍可望突破6億元,以期末股本估算,每股稅後盈餘仍可上看3元,也是信邦近5年來獲利新高。
==============Leader
信邦是由王紹新和五位朋友共同創業,當時唯獨一位日本友人稱得上是「功成名就」,其餘的人包括王紹新都是拿出身上所有的家當在1989年創立信邦,信邦雖然到成立第三年才賺錢,但剛成立之際的營收卻是呈現十倍數成長。王紹新回憶成立第一年只有百萬營業額,第二年則是跳上千萬營業額,到第三年已達到「億」級的營收。
王紹新說:「以前看到億,感覺是遙遠的夢想」,但信邦的營收從半年上億、到一季上億、一個月上億到現在三天就上億,信邦今年的營收已能挑戰百億元,王紹新希望讓信邦在五年內就能達成每天營收上億元的目標。
正由於信邦是由六個朋友共同創立的公司,因此將誠信擺第一,以期建立一個誠信之邦,近20年來,六位創辦人中,除了一位又自行創業外,一位退休,其他四位目前仍在為信邦打拚。 王紹新穩健、踏實的作風,江蘇省江陰經濟開發區招商局商科科長以「穩中帶勁」形容信邦,強調王紹新承諾的投資一向說到作到。
王紹新回憶起信邦創業過程中,最艱困的時期就是資金緊張,對於一個資本額只有600萬元的小公司,難以應付業績快速成長,信邦成立第三年,公司的現金明顯不足,王紹新將自己的房子拿去抵押周轉,當時最壞的打算就是剩下25 萬元,只夠付一部計程車的頭期款,大家輪流開,所幸1992年第二季來自筆記型電腦的生意有起色,信邦業績才快速成長。至今王紹新最自傲的一點就是,即使在公司資金最困難的時侯,都不曾欠過員工薪水。
信邦市場策略一向都做利基型市場的生意,避開削價競爭的「紅海」市場,所以毛利率都比一般平均高,20年前桌上型還是主流,信邦就將重心放在筆記型電腦零組件開發上,15年前筆電連接器占信邦的營業額八、九成時,就已經意識到這個產業未來一定會是個殺戮戰場,所以重心又移轉到Barcode System、手機、光電等領域,現在更朝向綠能、醫療、工業控制儀器、汽車電子、及電子休閒運動器材等產業發展,為了要維持高毛利。
王紹新說,信邦自知大量標準化產品不是我們的專長,因此觸角要敏感、動作要快。選對了產業、策略奏效及注意風險的控制,讓信邦一步一腳印穩健的成長。
信邦有11個事業部,目前僅一個事業部不賺錢,其他都獲利。員工有成就感,就能讓每個BU都是戰鬥團隊。公司採BU化,權利、義務分明,每個BU都要計算利潤成長,和業績成長的比率,甚至每項投資的貢獻和人均貢獻,一旦無法達成,就要思索轉型。在轉型過渡期,BU之間也可以是設計商和代工商的關係,給員工充份的發揮舞台和機會。信邦以未來的行業思考,預期3C相關產品將面臨非常大競爭壓力,正著手進行轉型,其中連接線已完全轉型至工業型、醫療型和能源型等利基行應用,連接器則規劃朝「綠色(GREEN)」和「健康(HEALTH)」兩大主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