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60年前也提出過相同的建議。結果卻頻繁地印證:你越是努力不去想一件事﹐到頭來你卻想得越多。只是冷靜地仔細想想最壞的情況可以有助於削弱未來製造焦慮的力量。

皮爾的積極思考哲學以各種形式深入到了美國文化之中。然而研究表明﹐通過反復重復人為設計的細小肯定行為並想象未來獲得成功的方式來提升人的情緒﹐接過卻往往是事與願違。幸運的是﹐無論古代哲學還是當代心理學都指出了另一種選擇:一條與我們的直覺相反的、可以被稱為“通往幸福的消極路線”的途徑。這條途徑可以幫助我們解釋一些疑惑﹐比如﹐經濟不穩定國家的公民報告的幸福感經常比相對富裕國家的公民更強。還有﹐很多成功的商人拒絕接受為公司設定目標的想法。

古希臘和古羅馬斯多葛派(Stoic)哲學家的一個主要見解:有時應對一個不確定的未來的最佳辦法不是去設想最好的情況﹐而是要看到最差的局面。如果你擔心失去財富﹐“留出一些日子﹐其間讓自己最少量地進食最廉價的食物﹐穿著最粗糙最劣質的衣服﹐同時對自己說:‘這就是我擔心的狀況嗎?’”

只是冷靜地仔細想想最壞的情況──斯多葛派哲學家把這種方法稱作“預想不幸”──可以有助於削弱未來製造焦慮的力量。“防御性悲觀”。相對照而言﹐積極思考就是努力讓自己相信事情會一帆風順﹐它會強化這樣一種觀念:如果事情進展不順利﹐那就完全糟糕了。

這種讚成制訂目標的共識已經開始崩潰了。首先﹐剛性的目標可能會促使員工突破道德界限。實驗要求他們匿名報告自己的進展──那些領受了明確目標任務的人撒謊的現象遠遠多於那些得到指示只需“盡力而為”的人。目標設定甚至可能導致不良的業績。一個經濟學家團隊總結說﹐紐約的很多出租車司機在雨天掙的錢比他們本來能夠掙到的要少﹐因為一旦實現了晴好天氣條件下一天所掙收入的心理目標﹐他們就收工了。

華盛頓特區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的管理學副教授克里斯托弗•凱斯(Christopher Kayes)說﹐不惜犧牲其它所有要素來專注於一個目標還會扭曲公司的使命或者個人的生活。凱斯教授對“過度追求”目標的現象進行了研究﹐他回憶與一名公司高管的談話時說﹐他“告訴我他的目標是到40歲的時候成為一名百萬富翁……而且他做到了。但是他也離了婚﹐健康出現了問題﹐他的孩子都不再和他說話”。凱斯教授的研究說明﹐在我們痴迷於目標的背後是由不確定感引起的深深的焦慮不安。

學會調節不確定感不僅是讓生活更和諧的關鍵﹐而且還經常能帶來成功。在一個研究項目中﹐她採訪了45名成功的企業家﹐他們每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家上市企業。對於擬定全面的經營計劃或者開展廣泛的市場研究這些想法﹐幾乎沒有一個人樂意接受。他們不是先選擇一個目標﹐然後制定計劃去實現那個目標﹐相反的而是對手頭可支配的財力和物力進行評估﹐然後構想可能的結果。不要只看到一項投資可能帶來的驚人回報﹐要自問一下如果投資失敗﹐損失到底有多大。如果潛在的損失看上去是可以承受的﹐那就可以採取下一步行動。

“消極路線”就是一種現實主義態度。畢竟﹐未來的確是不確定的﹐事情發展或好或壞。我們太過頻繁地產生這樣的願望:一定要制止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意外。有些事實﹐即便是最強大的積極思考都無法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sham63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