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晶要達到3年成長1倍的目標,等於每年要增加26%,而且還要控制負債比在40-45%,不會隨成長而拉高到50-60%,要做到並不簡單。展望未來,若以3年成長1倍的速度,中美晶預計到2017年的合併營收就會到1,000億元,而員工人數的需求則會從目前的 2,500人拉高到1萬人,廠房也要每3年新增1座才滿足需求。期許所管理的公司營業規模每3年成長1倍、每年複合成長率約達26%。對1個企業體來說,這樣的成長目標已經夠快了,我不打算因為諸多同業急速擴產而跟進, 實際上,設備的擴充不難,但要保持相同品質、找尋精英人才,不是短時間可跟著設備等幅進駐擴充可以達成的,這是組織快速成長下隱藏的問題。

2011年成長主力在半導體和LED藍寶石基板,兩大部門將加速擴充;太陽能矽晶圓因各國補助政策仍有變數,會暫時放慢擴產腳步。

中美晶因為有半導體、太陽能、藍寶石三個領域,有好的產品組合及經營管理能力,兼顧成長與風險,其次是研發實力,使得中美晶的品質與產品轉換效率最高,做出最好的晶圓。中美晶是太陽能獲利資優生,人家賺,中美晶也賺,但別人虧,中美晶不虧。今年太陽能大廠受金融風暴影響最大,由去年大賺變成為今年的大虧,但是中美晶每一季都賺,與2001年一樣,在不景氣中逆勢獲利。

中美晶集團旗下半導體2013首季合併營收占比達78%,太陽能業務占比重為22%(中美晶太陽能業務有5成以上是日本客戶,故日圓貶值則較不利)。因應客戶需求,半導體產品線第2季接單已滿,四個廠大尺吋產品線訂單全滿,目前美國磊晶廠Globitech已開始進行下一波的擴產、日本GWJ已有部分產線擴充、台灣則進行擴產評估、中國廠小尺吋產品擴充則較為謹慎。

 
==================


太陽能事業--

2010、2011夢破碎了,產業現在正加速整合,太陽能業最好的時光已過。

中美晶2010年合併營收年增率達9成,其中太陽能營收比重占達7成。儘管有部分矽晶圓公司對今年的營收及獲利相當看好,但從目前新台幣匯率因素,以及下游太陽能電池廠的產能大於需求來看,太陽能業2011年的狀況仍不清楚,不能用產能,還有去年的毛利及獲利來推估今年的表現。太陽能2011年全球的市場有人估15 至16GW(GW=10億瓦),也有人估17GW,甚至是20GW,惟從目前太陽能電池廠來看,報價持續探底,產能還是大於需求,矽晶圓的產能沒有像電池般大,價格跌勢相對較緩。如果出現反彈,中美晶就會開始裝機,2011年新設備導入,產能在上半年有機會看到1~1.1GW。

在臺灣發展成熟的半導體或IT產業,比較像是在有限的疆域裏打仗,所以我清楚的知道未來有幾個可能的走勢會發生、甚至知道誰會在這個領域出頭,策略的擬定就 這樣一關一關的扣住,因為知道範圍所以相對比較好規劃策略。太陽光電是個「無限疆域」戰場,其規劃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也與以往不同,所以他認為在太陽能光電產業中,規模大不見得好,垂直整合也不一定對。太陽光電產業是個正在萌芽的產業,未來發展的潛力大大的 被看好,這個領域有很多垂直整合及跨國整合的案子一直在發生,另外,包括大陸比亞迪、臺灣鴻海、台積電等,各路英雄好漢彙集,我認為一直到目前為止,都還 無法明確規範它的範圍及規模,就如同是在「無限疆域」中打仗,而且不斷有各路英雄挾大軍切入,就像「戰國七雄」時代,因應策略規劃的方法當然會與過往的經驗不同。因為太陽能是無限的疆域,所以外在環境的評估難度也高,就更不能貿然行事;中美矽晶現有的體質不能支持公司無限制的膨脹擴產,必須選擇不同的策略 來因應。

中美矽晶的矽晶圓擴產到年底的800MWp後就會停止,一路觀察第4季的景氣狀況,到2011年才會決定何時再擴產。其實,中美矽晶因發行海外存托憑證 (GDR)手握新臺幣56億元,所以要馬上擴產也不是難事,雖然中美矽晶一樣也是訂單滿爆,到2011年產能都無法滿足客戶訂單需求,但第4季市場的雜 音多,景氣有待進一步評估。這算「進可攻、退可守」的策略,選擇控牌在手中,一旦遇到不景氣可以讓閒置產能及大部分產能提列的壓力降到最低,一旦如預估樂 觀、一路缺貨到2011年,也可以快速填滿竹南二廠300MWp產能的廠房空間。中美矽晶沒有富爸爸撐腰,現在的董監結構無法支援瘋狂擴產,我是用長期成長的角度來看所經營的公司,無法面對1年可能100%的成長、來年100%衰退般的巨幅起伏。

晶 圓2011年仍然是供不應求,臺灣矽晶圓供應本來就不及電池,所以電池廠一直以來都會外購。放眼全球,似乎不是如此,以大陸為例,單是協鑫矽業 (GCL)、江西賽維(LDK)的矽晶圓擴充動作就很驚人,2010年2家都可超過20億瓦,2011年預估也有相當的新產能開出及擴產動能。重點是,這 2個廠都有自製的多晶矽可以支援其大力擴充矽晶圓,但中美矽晶沒有,必須透過簽定一堆料源合約或在現貨市場大量採購才能支應矽晶圓產能,長期經營來看,這 風險相對大,因為合約期限都是數年運作。除此之外,大陸還有其他的矽晶圓廠正如火如荼擴充產能、美國矽晶圓廠也在亞洲設廠運作,甚至是臺灣的友達等,都會 大幅跨足此領域,矽晶圓到底缺到何時?沒人可以有效預估,一旦擴充產能全開後,又是什麼樣的情況,目前也難預估。中美矽晶的定位是專注在技術領先領域

太陽能產業供應鏈由上游到下游的發展特性,上游多晶矽領域投資成本大,而且要求化工背景,不見得是每家台系業者都有能力跨入。下游方面,單獨投入太陽能模 組,目前看來仍難賺錢,一定要跨到終端太陽能系統。太陽能系統領域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支援,所以要規模及財力雄厚的公司、且與銀行關係好,才有能力跨入,因 為要撐到10~15年電廠的回收,對資金的流動及控管力挑戰性大,我個人認為,包括台積電、聯電、鴻海、友達、台達電、光寶等,這種業者才有能力做到,目 前臺灣臺面上矽晶圓及電池廠恐怕能力都還不足。

當太陽能市場邁向成熟時,太陽能矽晶圓業者的毛利率能有12-18%就很不錯了。獲利表現最佳的太陽能電池廠和矽晶圓廠,EPS(每股獲利)應介於4-6元,中等業者約1-3元,至於三分之一的業者則處於虧損、甚至退出市場,這才是所有產業界的正常現象,如此也能凸顯出各家廠商在經營、財務、技術不同的能力表現。

「矽晶圓加電池」的整合模式

中 陽光伏的成立,確實代表我支持的策略立場或所謂商業模式的一部分,即是「矽晶圓加電池」的整合模式。太陽能矽晶圓及電池均適合臺灣來做,因為臺灣有雄厚的 半導體產業當基礎,不論在技術或生產上都有優勢,而且這2個領域均適合規模經濟發展,所以中陽光伏第1期產能規劃就達10億瓦。此外,中陽光伏以銷售電池 為主,只要產品夠強,可以銷售給全球的模組及系統廠,所以通路的建立難度不高。其次,過往多晶矽料源取得都要簽約以前電池廠自己去簽多晶矽料約,再委託矽 晶圓廠代工,整合後這個程式也省了。最後,不論是單一的矽晶圓或電池廠,其各別毛利率都會因被迫降價而低到約15%,但整合後整體毛利率約達30%,再加 上單一廠的銷售、研發、管理各約占成本費用的3%,結合後整體費用約僅占3~4%,大大降低費用支出。

對多晶領域的業者來說,未來有2個方向可以走,若主流走向薄膜領域,這些業者因先前已經賺飽了錢,有充裕的銀彈可以換領域繼續應戰。如果是UMG起來,那麼 這些業者目前擁有的設備都可以延用,包括矽晶圓、電池,所以更具競爭力,尤其到時候可能連設備折舊都攤提完了。不過,UMG目前在量產上仍有諸多技術要突 破,中美矽晶與光寶合資投入俄羅斯UMG的案子,目前也仍在規劃中。目前國際太陽能廠 包括挪威Elkem Solar、日本JFE、美國道康寧(Dow Corning)、新日本製鐵(Nippon Steel)及Timminco旗下BSI等,儘管2009年受到大環境衝擊,使得營運表現黯淡無光,然投入研發腳步卻沒有停止。至於台廠方面,包括中美 矽晶及光寶共同投入的俄羅斯料源廠、頂晶科投入的大陸料源廠等,以及台半已退出投資的山陽等,紛為投入UMG料源預作準備。

*****************************
* 大陸vs台灣 太陽能產業 *
*****************************
大陸的優勢第一是在垂直整合的能力,包括無錫尚德、天威英利、晶澳,或是天合光能,這四家在垂直整合已經做的很好。第二在規模。如尚德目前每月可做到2GW的電池,還有矽晶圓廠LDK每月可做到1.2GW,中美晶就算把新產能加入也只有780MW。第三個優勢是在地市場。中國、美國會是未來太陽能成長最大的市場,需求最大的地方,之所以能夠做到垂直整合跟規模,2010年時,全球前十大至少有五大在中國,甚至前五大裡有三家是中國公司。若就太陽光電產業的發展來看,歐洲的REC、Soarlworld過往的成功來自垂直整合,但失敗也是因為垂直整合,尤其2009年業者都遭遇激烈的成本競 爭壓力,所以垂直整合的特性就是景氣好、錢賺得快,但若不景氣來臨,組織又無力因應低迷環境衝擊的話,就死的比別人快。

大陸業者在國際市場掛牌及政府支援使其資金取得比別人快,尤其政府當局的支持,十一五、十二五等政策都跟再生能源有關。細讀這些大陸廠的財務報表即可知營運 充滿了危機,尤其在股東報酬率、總資產報酬率及營運資金的管理上全部都輸給臺灣業者,主要就是大陸業者的資金取得太容易,造成投入的資金報酬不夠,也就是 沒有真正把錢賺到最多。2009年兩岸有不少大舉擴充佈局及擴產的業者一度面臨倒閉的命運,後來是透過外力的支持才撐過來。

模組每瓦1 美元的報價將使得諸多地區達到太陽能發電傳統發電成本相當(Grid-Parity),爆發性需求即將啟動。而本次歐洲太陽能展(EU
PVSEC)中,大陸一線太陽能垂直整合廠為了市占率,喊出4Q11 太陽能模組每瓦1 美元的報價,與展前大陸大廠每瓦仍有1.15~1.20 美元報價相比,
跌幅達15~20%。

台灣廠商供應鏈價格結構如下:(1)多晶矽價格50~55美元/公斤。(2)矽晶圓價格1.9~2.1美元/片。(3)電池價格0.75~0.78美元/瓦。
第一波產業淘汰潮已使部分歐美廠商減產及倒閉(美國倒了3家Evergreen、SpectraWatt和Solyndra & 德國的Q-Cells和Solon也有危險);德國最大太陽能模組業者SolarWorld打算關閉加州1座工廠,以及在德國的數條生產線。該公司執行長阿斯貝克(Frand Asbeck)表示,此舉係為了削減成本和提升效率,因為在中國對手激烈競爭下,讓2011年太陽能電池價格暴跌42%。在第二波產業淘汰潮下,無政府資金援助的中國大陸二線太陽能產商以及台灣廠商前景堪慮。

多晶矽也開始進入「補跌」階段,但這些負面消息並未動搖中國大陸多晶矽和矽晶圓龍頭保利協鑫的擴產決心!該公司昨日宣布發行15億元人民幣的債券,加上之前取得100億元人民幣的授信額度,將配合「走出去」政策,衝刺美國和印度等國際市場。保利協鑫執行董事孫瑋表示,該公司2011年的多晶矽產能可望達4.6萬噸、高居全球第一,至於矽晶圓的產能則達6.5GW。多晶矽2011/11/15日已來到每公斤30美元,價格也逼近或跌破大多數廠商的製造成本,對於號稱多晶矽每公斤成本僅20美元出頭的保利協鑫,並不構成壓力,該公司著眼於擴展市占率,加上積極搶攻中國大陸本身的內需市場。

展望未來,EnergyTrend認為,多晶矽價格戰已經出現,未來大廠將利用其規模經濟的優勢發動價格戰來逼退其他新進廠商,在價格來到$40/kg時,將引發多晶矽產業進入淘汰賽,而觀查的重點在於中國廠商的發展狀況,如果相關的擴張計劃仍然付諸實行,產業將持續處於嚴重供過於求的狀況。

中國大陸的保利協鑫動作最為積極,一方面保利協鑫仍持續擴產計劃,利用其規模與成本優勢在晶片(wafer)市場持續攻城掠地;另一方面保利協鑫也積極佈局下游系統整合與電廠標案,將觸角伸入終端市場,掌握產業微笑曲線的兩端,另一方面在電池與模組等零組件方面則是尋求合作夥伴。廣運集團與保利協鑫的合作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透過廣運與旗下太極能源在自動化設備、電池、與模組的佈局,再經由與保利協鑫的合作關係順勢進入中國的電廠標案市場。

台廠方面,受到本身定位的影響,目前多採取與產業鏈上下游廠商進行合作,或是彼此之間的策略聯盟,以增加產品的出海口與降低個別廠商的庫存風險,進而遠離殺價競爭的紅海市場。

台灣廠商的優勢在技術、品質跟經營管理能力,包括財務能力,所以台灣廠商不會貿然的擴充,未來台灣廠商的勝出,不會是在規模,可能會是出現最好的晶圓在台灣,同樣地,最高轉換效率的太陽能電池,除美日之外,後面一定是台灣。

單晶矽晶圓
 

單晶矽晶圓除了生產成本較高外,一路到模組端卻有Power Loss相對大的問題,這也是過往供不應求的市況下,單晶普及度較低的原因之一。單晶N型產品相對主流的P型沒有Power Loss的問題,且轉換效率一般可突破20%以上,目前已成為兩岸業者積極投入研究及研發的領域之一。另一方面,由於高效多晶矽晶圓的效率持續提升,加上市場價格快速下滑,其性價比方面已優於傳統p-type單晶矽晶圓,未來p-type單晶矽晶圓的市場恐將被高效多晶的產品給取代。從單位價格來推算,高效多晶產品的轉換效率上看17.8%、平均價格約在$1.17/piece;p-type單晶的轉換效率則是上看20%以上、p-type單晶的價格則為$1.48/piece,p-type單晶產品的價格仍高於高效多晶的產品,因此除非有特殊需求外(如顏色、瓦數等),高效多晶產品已正逐漸侵蝕p-type單晶的市場。

中美晶已擬定100%合併中陽光伏,同時對中陽旗下太陽能電池廠旭泓直間接持股增至47.48%;以強化在單晶P TYPE電池產品布局,旭泓第二大股東為澳洲技術團隊,將旭泓定位為太陽能電池產業中的LV。旭泓成為第一家能在量產線上將(常規)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一舉突破至19.2%的公司。

旭泓最大的優勢是可以較低成本的P TYPE的產品做到幾乎可達N TYPE的高轉換效率,目前其單晶P TYPE產品量產效率達20.2%(平均轉換效率在18.6~18.8%,N-Type的生產成本又比一般P-Type單晶高5~6成),旭泓2012年毛損率2.32%,是國內毛損率最低的太陽能電池廠。旭泓光電並入圍勤業眾信台灣高科技Fast 500,榮獲第214名次,成長速度及規模有目共睹。

由於大陸單晶矽晶圓產業發展成熟、生產成本相對低,成本不敵的台系廠對單晶擴產及量產的積極度相對低,台灣廠商無法靠規模經濟與其他廠商競爭,目前除中美矽晶外,其他業者均未正式投入,而中美矽晶基於成本考量仍以多晶為主,台灣在單晶領域著墨不夠深,面對終端市場不斷要求高效率的當下,台灣矽晶圓產業鏈約達35億瓦、至少9成以上是多晶;一旦單晶主導市場,代表身負龐大產能的多晶恐步入「無效產能」的壓力。友達旗下太陽能材料廠晶材近期將啟動其單晶太陽能長晶,市場預估其年產能約達200百萬瓦(MWp)將陸續投產運作,也將是全台灣最大的單晶廠,首期單晶矽晶圓以傳統P-Type為主,N-Type單晶可望成為晶材未來的發展重點。友達M.Setek均具生產能力,其中M.Setek過往更是單晶N型的主力供應商之一,包括美國SunPower的背接觸型太陽能電池(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IBC)、日本三洋等單晶N型電池代表廠均為其主要客戶。

大陸市場包括卡姆丹特預計2011年N型產能將達3分之1產能、2012年將達一半產能,而大陸單晶大廠陽光能源亦達25%,效率均宣稱可達到20~23%。陽光能源上半年出貨6成為國際市場海外,其中大陸佔34.5%、美國17.2%,英國19.3%、日本15.2%、德國11.1%,最大客戶是日本夏普(Sharp),未來維持境內、境外各半比例,夏普也是IBC代表廠之一。中美矽晶除了也是夏普矽晶圓供應商外,轉投資的SilFab也投入IBC。

==================

半導體事業--
半導體產業的成長約8至10%之間,但中美晶的成長可超過25%中美晶購併進來的半導體矽晶圓公司Globitech去年成長表現亮眼,也讓他對今年半導體業務的成長相當有信心。

日本、台灣做矽晶圓的廠商
日本矽晶圓供應商信越化學(Shin-Etsu Chemical)
日本矽晶圓供應商Sumco
中美晶:6吋(多類比IC)
合晶:6吋(多類比IC)
台勝科:12吋(記憶體)台勝科兩大客戶群來自於晶圓代工以及DRAM,約各占5成的水準。日本生產的成本太高,加上去年日幣升值的壓力,再考量到台灣生產的成本競爭優勢,Sumco把產能移至台勝科。
(1)一般來說,半導體用的晶圓大都是切成圓片,送往IC製造廠;而太陽能用的矽則是切成方的,送往太陽能電池製造廠
(2)一般來說,大晶圓(12吋)多是用來製作記憶體等技術層次較低的IC,而小晶圓(6吋)則多用來製作類比IC等技術層次較高之IC

GlobiTech 原本就是一家技術本質很好的公司,主要問題在於缺乏好的矽晶片來源等因素,造成獲利困境,但中美晶剛好有品質優良的矽晶片,剛好可彌補這個不足,而 GlobiTech有非常好的客戶背景,中美晶等於直接打入TI、OMSEMI、DIODES、VISHAY、NXP、Soitech等國際知名客戶,這 些客戶都是台灣廠商短時間難以接觸的。中美晶接手後,不但15個月內做到單月由虧轉盈,獲利更是3級跳。下一階段的任務,除了GlobiTech與中美晶 營收獲利持續增加,中美晶的矽晶片也已開始單獨賣給GlobiTech的客戶,供應這些大廠磊晶以外的部位,因為透過GlobiTech,大廠都已經對中 美晶的產品品質充分了解。且除了GlobiTech已有8吋磊晶產品,中美晶的8吋矽晶圓也已開始陸續送認證,未來透過整合,將進一步跨入8吋領域。

中美晶是因為3-4吋的半導體產品,大多應用在汽車電子領域,而不是只做汽車電子市場。事實上,我們的半導體營運,還是以5-6吋為主,這些仍是用在3C產品之上。目前歐美日等車廠的晶片,3-4吋幾乎都下單在中美晶,這就是我們的產品大多應用在汽車電子的原因。為何受到車廠青睞?不用大陸廠生產的材料,使用國際大廠Hemlock的料作為單一料源,品質有保障。汽車不像電子產品,有問題可以關機重來。

半導體市場在新的一年約可成長5-10%,但中美晶可以達到20%、甚至更多,主要是Globitech的新廠擴充完畢,可隨著市況隨時裝機。另外,位於昆山的中辰科技,則會進行生產線的調整,將原有的3-4吋長晶外包出去,6吋長晶則移回台灣生產,清出來的空間則來做單價最高的拋光片和切割研磨。至於6吋長晶為何不要在大陸做?因為當地常停電,而且華東的電費也沒有台灣便宜。中美晶未來規劃設立新的專業半導體廠,產能為40萬片6吋以及20萬片8吋,美國Globitech新廠也做8吋。

2011年美國和大陸都在陸續擴廠,美國廠已經掌握了九成的訂單,台灣的擴充以8吋的長晶為主。

2011-08-10併購Covalent 半導體事業--

這次併購非常正面不只是因為買得很便宜,雖然價格令人興奮,畢竟Covalent 半導體事業是零負債、產能全滿,今年首季損益兩平,甚至帳上有現金20億日圓,非常乾淨的公司。未來中美晶不但一舉成為全球第6大半導體矽晶圓業者,半導體營收年規模將超過新台幣200億元,更補足台灣半導體供應鏈上游矽晶圓這塊一直缺乏國際代表性大廠的缺口。

====併購綜效====
技術、產能
中美晶手上的矽晶圓產品線,僅限於四吋到六吋晶圓,即使二○○八年吃下美國矽晶圓廠GlobiTech,有了八吋晶圓的產線,卻不甚完整,更何況始終欠缺十二吋晶圓這一角。

Covalent Material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晶圓製造商,產品包括300 mm及200 mm的晶圓拋光片、磊晶圓、絕緣矽晶圓及擴散晶圓。Covalent Material前身即為日本東芝集團旗下事業體之一,因此半導體矽晶圓業務集中於東芝,佔營收比重約40%,應用產品為儲存型快閃記憶體,其餘則以電源管理晶片領域為主。據統計,Covalent Material客戶群中,日系廠商即佔70%,其他的客戶分布在台灣、歐洲、美國等地區。Covalent Material半導體事業部門去年營業額達110億元,其中8吋與12吋合計約佔營收比重40%,其餘為4吋、5吋與6吋產 品。尤其CV半導體12吋晶圓為NAND Flash memory的領導供應商,在手持式裝置及智慧型手機日漸成市場消費主流的態勢下,藉由此次併購環球晶圓不僅技術層次提升,也擴大全系列產品應用面。
 
中美晶的晶圓廠是以小尺寸晶圓為主,Covalent Materials則生產6吋至12吋的高品質半導體晶圓,其中還有技術難度較高擴散晶圓(Diffused Wafer)、車用特殊晶圓,這些商品是中美晶目前生產線比較缺的,所以互補性很高,未來中美晶從4吋到12吋晶圓,全系列半導體晶圓產品規格都一應俱全,還能整合上下游生產量、降低成本、提高經營附加價值,且中美晶在半導體晶圓的產值規模成長3倍,變成全球第六大半導體晶圓廠。
  
Covalent 公司之技術領先環球晶圓,於併購後環球晶圓可藉由 Covalent 公司提升良率,亦可填滿 Covalent 公司目前產能利用率較低之情況。未來將跨足至數位 IC、MEMS  等矽晶圓市場,不再侷限於 Power IC  領域。

本公司包含 Covalent 公司在內,共有 7 個半導體廠。Covalent 公司約有 80%以上原物料來自日本,原物料成本高於其他地區。預計透過此次收購後,以集團聯合採購增加談判議價空間,降低原物料成本,並達到幣值自然避險的效果。透過聯合採購,預計 Covalent 公司及 Covalent 公司以外的半導體廠之原物料皆能有效降低成本。


客戶
經由這次收購 Covalent 公司後,本公司之業務觸角已延伸至以品質及精度著稱的日本市場,建立真正的全球銷售及營運基礎設施。未來有關半導體之銷售業務,將以環球晶圓為主體,以集團聯合接單,整合台灣、美國、中國及日本的客戶訂單需求,做最有效率的產能配置,提供客戶一站式的訂單服務。而透過這個收購案,可以把觸角伸進對品質要求最高的日本市場,更能取得不同的客戶如TI、Vishay、ON‐semi、Global Foundries、Infineon、Toshiba 等,在國內方面也增加了重量級的客戶如台積電(TSMC)、聯電(UMC)、力晶科技(P‐Chip)、瑞晶電子(Rex‐Chip)、南亞科技、旺宏電子等大廠,進而可以與國內大廠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也有利於共同開發高階產品。

產品
本公司營業額將有近 3 倍的成長,且躍升為全球僅有的六家能提供 4〞到 12〞的全尺寸晶圓廠之一。
 
評價
Covalent 半導體事業淨值約430億日圓,中美晶等於用8折去買,但通常一般併購用1.5到兩倍就很不錯。若用稅前折舊攤提前淨利83億日圓估計,一般通常是買5倍到8倍,盧明光說,中美晶只用了4.5倍。他換個方式說,Covalent 半導體事業去年營業額410億日圓,約新台幣150億元。但若只算其中8吋與12吋產能部分,目前8吋月產能有32萬片,12吋則有18.5萬片,規模就幾乎跟現階段的台勝科 (3532) 一樣。盧明光指出,台勝科最近因為大盤不佳連續走跌,今天收盤為42.25元,市值約新台幣320幾億元,但若以崩跌前每股約60元價格來算,價格則高非常多。更不用說COVALENT的半導體事業還有磊晶、擴散晶圓等業務。此次併購買到技術、產能,且公司沒有負債,今年上半年這家公司的營業額就超過400億日圓、淨資金也超過400億日圓,目前公司產能滿載。

時機  
購併不敗沒有魔法,一樁大購併案要在全球股市驟跌之際出手,也要夠沉得住氣;購併後,重新整頓再聚焦,最後使出收服人心的招數。
 
Covalent Materials前身為日本東芝公司之上市子公司Toshiba Ceramics,於2006年由凱雷集團及Unison Capital進行管理層收購(MBO)後,分拆成為一間獨立的公司,私募基金要「抽身」是遲早的事,但價碼合不合理又是另外一碼子事CV在被併購前(2011年)大約虧損50億日圓,現階段不論是購料成本、營業費用都太高,加上產能稼動率仍低,因此現階段仍處於虧損局面。 Covalent Materials擁有兩項業務,包括是次被收購的晶圓業務以及未列入收購對象的陶瓷材料業務。
 
 2012-04-13

主要的原因是後來全球半導體景氣下滑,加上日圓匯率變動,因此在經過協調後併購金額從原本的140億元降至102億元,加上CV答應附帶的現金部位,等於是以97億元的價格,就買下一家具有4座工廠、6個海外辦事處、358項專利權、12吋廠月產18.5萬片、8吋廠月產32萬片的半導體矽晶圓大廠

2012-02-03

SUMCO為全球半導體矽晶圓的第2大廠,因全球的電視和PC銷售不佳,導致半導體矽晶圓銷售不佳,因此進行組織重整,藉由刪減過剩產能提高競爭力,該公司將進行高階主管更動、裁員,並且停止生產用於太陽能面板的矽晶圓。該公司同時還獲得450億日圓的資金挹注。三菱綜合材料和住友金屬工業將分別提供Sumco 150億日圓的資金。上述2家公司於1999年整合晶圓事業成立Sumco。此外,Sumco亦得到日本3大銀行以及三菱等企業的金援。SUMCO計畫關閉位於日本長崎的12吋廠,以及兵庫縣的8吋廠,未來將以台勝科和伊萬里廠為主。


關閉長崎的12吋半導體矽晶圓廠、將產能轉移到台灣的轉投資廠台勝科外,太陽能矽晶圓廠則予以關閉解散。台勝科對此表示,儘管半導體矽晶圓的市況嚴峻,但該公司去年前3季EPS仍有0.48元,而母集團SUMCO則已連虧3年,顯示台灣廠的競爭力卻時比日本廠要高得多。台勝科目前一廠的12吋月產能為18萬片,8吋廠則是30萬片。而該公司正在興建二廠,預期第2季就可量產。

==================

LED藍寶石基板--

拜液晶電視(LCD TV)品牌大廠強力促銷所賜,發光二極體背光源電視(LED TV)的市場滲透率不斷攀升,進而導致上游LED最主要的藍寶石基板產能趕不上中下游廠商需求,由於藍寶石切片廠商(兆遠與兆晶)也開始生產藍寶石晶棒,與其既有藍寶石原料供應商競爭,影響晶棒廠商擴產意願,預料2011年缺料問題將更趨嚴重。  2010年第三季藍寶石基板漲幅將超過50%,在在增加整體LED TV成本,即便面板廠商如友達宣布將開始降低庫存,稍微減緩對LED相關部件的需求,但仍將造成LED TV出貨能否達到預期的隱憂。 

LED供應鏈最上游技術;藍寶石晶棒長期掌握於外商,目前全球前3大產地:俄羅斯(龍頭廠商:Mono Crystal)、美國(龍頭廠商:Rubicon)、日本(龍頭廠商:京瓷)吃下全球近7成的產出。目前晶棒主要生成方式為Kyropulos,主要生產廠商為Rubicon與 Monocrystal,其晶體成長速度每小時可達250~400克,每月總產能各約為150kpcs/m,再加上台灣與其他廠商每月藍寶石晶棒生產總能,2010年每月總產能為2,300kpcs/m,正好符合LED廠商對於藍寶石基板的需求。 

國 內基板廠的營運模式大體可分2種模式,合晶光、中美晶(將分割為藍寶科技)是自長晶、切片、研磨、拋光至圖案化藍寶石的一貫化垂直整合的廠商;兆晶 (4969-TW)、兆遠(4944-TW)和晶美(4990-TW)則是以切片為主,晶棒則是外購或是由策略廠商供應,如長晶廠鑫晶鑽(5231- TW);尚志半導體,也於2010年開始量產晶棒。近期下游LED晶粒強烈要求降價,中國LDK、Trina Solar、韓國OCI等相繼宣佈投入藍寶石晶棒或基板的生產行列,基板(毛利25-35%)廠為保有高毛利,積極往上游晶棒(毛利50%以上)領域發展。 

LED晶片與晶粒上游關鍵原材料藍寶石晶棒與藍寶石基板,在(2011)年年Q1的價格,仍是看漲的趨勢,不過,漲幅還在協商。據指出,藍寶石基板自今年第三季以來,因市場供需異常緊俏,漲幅開始擴大,還延燒至第四季,且迄明年首季的漲勢仍欲罷不能;主要原因或係技術門檻頗高,晶棒的良率不易拉上來,相對下游晶粒擴廠只要掌控MOCVD機台,產能在2~3個月內即可大幅拉高,致上、下的擴產作業,自然不能相提並論。

中美晶長出全台最大藍寶石晶體具有指標性的意義,超越現有的「藍寶石F4」越峰、兆晶、兆遠和晶美,因為長晶的門檻相當高,能長這麼大的晶體,未來能因應LED藍寶石晶片從現階段2吋往4吋、6吋的發展。尤其,晶片尺寸大小價格差距很大。她說,以目前2吋拋光片來講,約30多美元,但4吋就要140美元以上。2吋與4吋的成長力道,他最看好LED TV與大盞路燈,及LED在監視器與NB小尺寸往大尺寸滲透的趨勢,至於6吋晶棒目前已被作成SOS(Silicon on Sapphire)用於手機濾波、太空與軍事。

藍寶石部門將可從去年約4億餘元的營收、佔整體營收比重的2%,拉高到2011年的5%以上。

中美晶目前已經有10餘座的藍寶石長晶廠,2010年12月產能為6萬片,單月營收約5,000萬元,預估今年底月產能會拉高到18萬片。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宣示,中美晶將在3年內成為月產50萬片、年產600萬片,全台灣規模最大、獲利最好的藍寶石長晶廠。中美晶所仰賴的,就是GT Solar預計明年4月推出的藍寶石長晶爐。

LED藍寶石長晶技術仍未統一化,市場最常舉例的各類方法包括,長晶技術包括柴式長晶法(CZ)、泡生法(Kyropoulos;KY)、熱交換器長晶法(HEM)、導模法 (Edge-defined Film-fed Growth;EFG)等,LED業者指出,目前較多採用KY法,但KY法真正使用量占總投入材料量約30%,產出效率不夠快、CZ法標榜提升總產出量,但產出良率上被認為有突破空間、HEM法由太陽能長晶爐設備大廠GT Solar購併Crystal Systems。

現階段藍寶石供應短缺,而長晶爐也因為現有的俄羅斯技術如「KY法」和「CZ法」等不合乎效率,不僅體積大、產量少,且相當耗電(KY法,是以橫向鑽取,鑽取率約30%),因此該公司就一直在等待GT Solar的藍寶石設備開發完成,採用的技術是熱交換(HEM),將可解決現有的產能太小、耗電和大體積等問題,HEM生長出來之晶體不易有缺陷,因此極適合作為生長大型單晶之生長法,但相對於KY法選用軟水作為熱交換器內的工作流體,HEM利用氦氣作冷卻劑的熱交換法,成本的控制將是關鍵。

2012-04-25

聯電、中美晶、晶電「三強攜手」,透過聯電集團資金、兩岸市場開拓優勢,加上中美藍晶、兆遠技術獨到之處,以及晶電LED磊晶龍頭的出海口利基,將奠定「新兆遠」在全球LED材料領域難以撼動的地位。兆遠在藍寶石基板已有一定規模,並在大陸擁有生產據點,中美藍晶則具有基板與長晶技術優勢,雙方合併兼具垂直與水平整合利基,將可擴大「新兆遠」經濟規模、降低採購與生產成本。

合併後將兼具垂直與水平產業整合,縮短學習曲線,快速取得彼此優勢、切入市場,藉由雙方技術提升規模及產品競爭力,兆遠現有國內客戶群皆是一線大廠,由於中國客群廣布,目標以中國市場為重心,未來藍寶石2吋切片的市場利潤已不是重點,反而是價格高出2倍的圖案化藍寶石基板(PSS),稱得上是賣方市場,未來將持續提升比重,以該項技術及規模坐穩龍頭地位。

此次兆遠合併中美藍晶,已顯示泛晶電集團正採取「三截棍策略」,對抗來勢洶洶的三星一條龍。

第一截即是上游藍寶石兆遠及中美藍晶整合基板及晶棒;
第二截以晶電為中心於先前合併元砷,再投資廣鎵及南亞光電,成為磊晶一哥集團;
第三截則以億光為中心,從封裝跨入品牌照明,並轉投資泰谷光電;

泛晶電集團從上游的藍寶石,到中游的磊晶,至下游封裝燈具,形成所謂的三截棍策略,以棒打三星一條龍。中美晶將取得「新兆遠」董事會多數席次,並在財報中認列相關營收與損益。中美晶預期,未來集團LED相關營收比重,將由現階段個位數百分比增至兩成左右。

*************

圖案化藍寶石基板(簡稱PSS):以成長或蝕刻方式在藍寶石基板上設計製作出奈米級特定規則的微結構圖案藉以控制LED之輸出光形式,並可同時減少生長在藍寶石基板上的GaN之間的差排缺陷,改善磊晶質量,並提升LED內部質量效率,增加光萃取率。

===========Membership

董事長:盧明光

購併:「就像一群狼,會在旁邊觀察很長一段時間,」「確定是你要的,就在最適當的時機,像豹一樣敏捷的對準獵物向前撲過去! 」為什麼每一次的購併都成功?「很多人是錯在一廂情願,或是太過衝動。購併就是要很清楚的知道你要什麼?不要什麼?購併後優點一定要留下,而缺點一定要有把握能克服。」否則,就是衝動、會誤判情勢,導致失敗。「1997年我想購併一家國外廠商,規模只有台灣通用的五分之一,光寶董事長宋恭源給它的目標是4年內做到與第一大廠台灣通用一樣大。」「當時,以5億美金買下這家公司,我將6吋、8 吋及IC設計公司以1.4億美金賣掉,因為那不是我要的,結果,我沒有在4年內將它規模變成台灣通用一樣大,而是在18個月內就將它變得比台灣通用還大,這家公司的股價更在18個月內,由23美元大漲到53美元。」

有一次,我看準一家公司,光寶集團內部討論,要併與不要併意見不斷,於是我對老闆說:「如果,這一次購併失敗,那麼,我個人在光寶過去的10年股票分紅全數給你沒收,但是,如果成功了,你要還給我。」結果,老闆對著其他人說,做事業就要像盧明光這樣,下定決定後「全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sham63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