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中國的銀行乍看之下體質是很健康的。中國前七大銀行已經公布今年第一季的稅前盈餘,比起去年同期成長了16%。不良貸款的比例還是維持低檔,僅占銀行貸款總額的1%。但是,暴風雨來襲前的危險能量正在醞釀。
有兩項大難題:地方政府的負債情況不良,加上房貸問題正在發酵。在過去幾年來,中國地方政府「瘋狂地」從事基礎建設,透過表外融資的手法來籌錢,並成立「地方政府的融資工具(local-government financing vehicles, LGFVs)」,用以規避地方政府貸款的限制,而大量向銀行借錢來蓋基礎建設。中國的監管單位說,這些融資工具(也就是地方政府成立的空殼公司)的貸款總額,至去年九月底的估計是1.4兆美金(約等於台幣42兆)。私人的研究機構估計的數字更高,並認為有20~30%是屬於不良債務。
中國地方政府龐大的「貸款」,是推動中國經濟成長的火車頭,也是造成經濟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地方政府透過成立空殼公司向銀行貸款,大量的借款來從事基礎建設。如果貸款額度適當,將能穩穩地幫助經濟成長。問題是,過度地貸款已經超過地方政府可以償還的能力了,不過對地方政府來說沒有差別,因為是用「空殼公司」的名義進行貸款,到時還不了錢的時候就宣布該公司破產,不影響的到各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表。在人性貪婪的前題下,傾向於相信大部分的貸款是還不出來的,也意味著龐大的呆帳將由「國家政策性銀行」擔起大部份的責任。中國的「政策性銀行」吸收了地方政府的空殼機構的貸款,其比例占國內總貸款的40%。
中國政府正試圖拆除這顆炸彈。有一個實驗就是以「發行地方債券」來代替「向銀行借款」。中國官方也在今年3月份下達指示,要求銀行能夠給與空殼公司「以新債還舊債」的機會,並希望經濟成長能夠解決該難題。另一個喘口氣的方法就是把這些貸款,通通轉移到如中國開發銀行(CDB)等「政策性銀行」的身上。這些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現在真的是在艱苦時刻。來自於地方政府的空殼機構,約有0.5兆人民幣(800億美金)的貸款,去年從一般的商業銀行,被轉移到中國開發銀行的帳冊上。
另一項頭痛的難題就是房地產市場,目前正經歷政府打壓房市的階段。因為房地產涉及到許多經濟層面,有些人擔心房市裡頭的不良貸款所涉及的影響,將更甚於地方政府的貸款。一位來自名叫艾聯思-史丹佛(AllianceBerstein)投資銀行的分析師麥克‧沃納,以輕鬆的態度指出,官方的數據顯示有75%的房地產貸款是屬於抵押型房貸,相比起來,製造業只有38%的貸款具有抵押品、而公營事業只有24%。好吧,只有在這些抵押品是優良的情況下,才具有擔保作用。但事實上可能不是。
惠普評信(Fitch)在中國的金融機構主管,朱夏蓮(Charlene Chu),認為中國官方的統計資料都必須要小心的處理(存在不真實的可能)。一個是「以新債還舊債」的做法;另一個是當要借錢的人在貸款發生問題時,轉向蓬勃發展的影子銀行(shadow-banking)-像避險基金、或是特殊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交易系統-求助的能力。銀行也面臨存款外流的難題,許多存戶將自己的戶頭從「一般帳戶」轉換成「財富管理帳戶」, 減少了中國銀行的存款基數,在存款準備率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將降低了銀行放貸的能力。為了抵抗存款外流,銀行還必須用高利率來吸引存戶。
中國的銀行體系是新興市場裡頭資本最薄弱的一個(權益與資產的比例為6%)。朱夏蓮女士計算,如果銀行系統裡頭,再接下來的兩年有十分之一的未償還信貸跳票,銀行系統將損失全部的利潤,以及有39%銀行產業的股票市值會蒸發。如果「不良貸款」是不可靠的指標,流動性的數據不失為一個好的危險警示燈。由於市場利率的攀升、加上貸款的緩慢成長,她主張中國「市場緊縮」已經開始了。銀行的數字並沒有馬上顯現徵兆,但是中國在後金融危機的信貸蓬勃發展,其副作用已經來臨了。
中國銀行的呆帳問題嚴重,市場步入緊縮的警示燈已經亮起!!
美國傳統基金會中國經濟專家史劍道(Derek Scissors)就說,「二○○六年中國銀行業的新增放款增加十六%,該年經濟成長率為十三%,如今銀行放款金額幾乎成長一倍,但經濟成長率下降到 八%,銀行體質不可能不出狀況,當企業獲利和經濟成長都在下滑之際,銀行放款卻創紀錄新高,因此,中國銀行業正在累積壞帳,只是不願公布。」
一九八○年代中期,中國銀行業也曾因大量放款給地方政府和國營企業,面臨高達人民幣三兆的壞帳,佔當時GDP約三成。當時中國政府為了解決銀行業壞帳問 題,先後發行人民幣二千七百億特別國債,還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吸收銀行業人民幣一.四兆的壞帳,仍無法遏止不良貸款增加和資本適足率不足,最後又動用 外匯存底挹注銀行業,並且讓商業銀行在國內外上市吸金,才部分解決資本不足的問題。
有兩項大難題:地方政府的負債情況不良,加上房貸問題正在發酵。在過去幾年來,中國地方政府「瘋狂地」從事基礎建設,透過表外融資的手法來籌錢,並成立「地方政府的融資工具(local-government financing vehicles, LGFVs)」,用以規避地方政府貸款的限制,而大量向銀行借錢來蓋基礎建設。中國的監管單位說,這些融資工具(也就是地方政府成立的空殼公司)的貸款總額,至去年九月底的估計是1.4兆美金(約等於台幣42兆)。私人的研究機構估計的數字更高,並認為有20~30%是屬於不良債務。
中國地方政府龐大的「貸款」,是推動中國經濟成長的火車頭,也是造成經濟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地方政府透過成立空殼公司向銀行貸款,大量的借款來從事基礎建設。如果貸款額度適當,將能穩穩地幫助經濟成長。問題是,過度地貸款已經超過地方政府可以償還的能力了,不過對地方政府來說沒有差別,因為是用「空殼公司」的名義進行貸款,到時還不了錢的時候就宣布該公司破產,不影響的到各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表。在人性貪婪的前題下,傾向於相信大部分的貸款是還不出來的,也意味著龐大的呆帳將由「國家政策性銀行」擔起大部份的責任。中國的「政策性銀行」吸收了地方政府的空殼機構的貸款,其比例占國內總貸款的40%。
中國政府正試圖拆除這顆炸彈。有一個實驗就是以「發行地方債券」來代替「向銀行借款」。中國官方也在今年3月份下達指示,要求銀行能夠給與空殼公司「以新債還舊債」的機會,並希望經濟成長能夠解決該難題。另一個喘口氣的方法就是把這些貸款,通通轉移到如中國開發銀行(CDB)等「政策性銀行」的身上。這些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現在真的是在艱苦時刻。來自於地方政府的空殼機構,約有0.5兆人民幣(800億美金)的貸款,去年從一般的商業銀行,被轉移到中國開發銀行的帳冊上。
另一項頭痛的難題就是房地產市場,目前正經歷政府打壓房市的階段。因為房地產涉及到許多經濟層面,有些人擔心房市裡頭的不良貸款所涉及的影響,將更甚於地方政府的貸款。一位來自名叫艾聯思-史丹佛(AllianceBerstein)投資銀行的分析師麥克‧沃納,以輕鬆的態度指出,官方的數據顯示有75%的房地產貸款是屬於抵押型房貸,相比起來,製造業只有38%的貸款具有抵押品、而公營事業只有24%。好吧,只有在這些抵押品是優良的情況下,才具有擔保作用。但事實上可能不是。
惠普評信(Fitch)在中國的金融機構主管,朱夏蓮(Charlene Chu),認為中國官方的統計資料都必須要小心的處理(存在不真實的可能)。一個是「以新債還舊債」的做法;另一個是當要借錢的人在貸款發生問題時,轉向蓬勃發展的影子銀行(shadow-banking)-像避險基金、或是特殊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交易系統-求助的能力。銀行也面臨存款外流的難題,許多存戶將自己的戶頭從「一般帳戶」轉換成「財富管理帳戶」, 減少了中國銀行的存款基數,在存款準備率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將降低了銀行放貸的能力。為了抵抗存款外流,銀行還必須用高利率來吸引存戶。
中國的銀行體系是新興市場裡頭資本最薄弱的一個(權益與資產的比例為6%)。朱夏蓮女士計算,如果銀行系統裡頭,再接下來的兩年有十分之一的未償還信貸跳票,銀行系統將損失全部的利潤,以及有39%銀行產業的股票市值會蒸發。如果「不良貸款」是不可靠的指標,流動性的數據不失為一個好的危險警示燈。由於市場利率的攀升、加上貸款的緩慢成長,她主張中國「市場緊縮」已經開始了。銀行的數字並沒有馬上顯現徵兆,但是中國在後金融危機的信貸蓬勃發展,其副作用已經來臨了。
中國銀行的呆帳問題嚴重,市場步入緊縮的警示燈已經亮起!!
美國傳統基金會中國經濟專家史劍道(Derek Scissors)就說,「二○○六年中國銀行業的新增放款增加十六%,該年經濟成長率為十三%,如今銀行放款金額幾乎成長一倍,但經濟成長率下降到 八%,銀行體質不可能不出狀況,當企業獲利和經濟成長都在下滑之際,銀行放款卻創紀錄新高,因此,中國銀行業正在累積壞帳,只是不願公布。」
一九八○年代中期,中國銀行業也曾因大量放款給地方政府和國營企業,面臨高達人民幣三兆的壞帳,佔當時GDP約三成。當時中國政府為了解決銀行業壞帳問 題,先後發行人民幣二千七百億特別國債,還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吸收銀行業人民幣一.四兆的壞帳,仍無法遏止不良貸款增加和資本適足率不足,最後又動用 外匯存底挹注銀行業,並且讓商業銀行在國內外上市吸金,才部分解決資本不足的問題。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