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2012-02 天下雜誌 490期

台商的工廠,依然日夜運轉,但老闆卻早已換成大陸人。原本由台商所串起的全球代工鏈,卻演變成,年輕陸幹成為代「代工」廠業者,老台商無奈地退居二線,淪為包租公。


看在全球最大的電風扇廠商,深圳艾美特電器副董事長蔡正富的眼裡,不勝唏噓。「中國經營成本節節高升;歐美市場消費力道疲軟,成為壓死小型台商的最後一根稻草,」蔡正富點出這波台商大撤退潮的關鍵因素。

大陸快速攀升的工資,壓得台商喘不過氣來。1992年,深圳寶安區的基本工資為二四五元人民幣,時薪約一.二元;現在漲到一千五百元,「每週的工時也變少,相當於時薪一三.三元,相當於大漲十一倍。但產品的外銷價格,卻只會下跌。」

蔡正富的這位台商老闆朋友苦撐了幾年,再加上擁有碩士學歷的兒子也不願接手,轉租給跟在他身邊近十年的陸幹來經營,每個月收取十多萬元的租金。這樣的現象,已從珠江三角洲,一路向北延燒到長江三角洲。「一年做個幾千萬人民幣的生意,但賺不到幾十萬元,乾脆把生產線租出去。」

「早期,台商只賺取大陸的『社會財』,」中國整個社會承擔台商經營的逃漏稅、少繳社保與污染環境的社會成本。現在中國回歸正常的經營環境。以前不用繳的,現在一毛躲不掉,劉芳榮每天都要忙著拜訪超過五家的台資企業,協助建立起稅務與法務制度。

台商在大陸的經營陷入困境,連帶衝擊到台灣商品在中國進口市場的佔有率,逐年快速下滑。

台灣的跌幅,遠比日、韓等國還要深。歸究其原因在於,「台灣出口到大陸的產品,大都是賣給在大陸的台商客戶,」劉芳榮分析,一旦大陸台商的營業規模縮減,一海之隔的台灣公司也遭殃。再加上,這一波的台商老闆逐步把大陸工廠關閉,或是轉租給陸企。在陸籍經營者掌管採購大權之後,「寧可去採購比台灣更便宜的大陸本土供應鏈的貨,再回過頭來,以低價打擊台灣的競爭對手,」一位深圳龍華區的台灣印刷電路板廠老闆坦言,最近幾年承受陸廠的殺價壓力很沉重,很多台灣同業都倒閉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sham63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