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政府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實施「四萬億」刺激計劃,其中70%的財源由地方政府和企業承擔。為此,中央對地方政府的財政限制始開明顯放寬,催生了隱性債務的累積。且為了延續經濟刺激計畫,2009年地方政府大量開工項目,當年債務暴增60%以上,然而預算收入增長卻不到20%。同時,地方政府為因應刺激計畫,自2008年以來大量開設「地方融資平台」,把各種項目放在一起,以組合方式從銀行獲得貸款。並且為了提高這些平台的借貸信用,地方政府往往把地方財政收入作為未來償貸的擔保。
分稅制度改革是另一個造成地方財政惡化的根本原因,自分稅制改革以後,中央和地方呈現出財權上移、但事權下移的情況,一方面加強了中央政府的財力,而同時也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財力,加上轉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影響了地方政府的財力。如公路建設支出原本是由中央的用車輛購置稅支應,但從2011年起大部分轉成由地方支付,這些財政支付移轉的轉變,令地方政府承擔大量的公共事務支出,並感慨「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地方財力不足問題。在城市建設、醫療和教育方面加大開支的壓力下,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只好透過融資平台等隱性赤字方式解決用錢問題。
另外,制度的不健全亦導致地方政府決策的透明度和問題責任歸屬不明,不僅民眾無法輕易獲得其負債資訊,多數地方人士也未必能獲得相關的審計報告,缺乏制衡、監督的機制讓地方政府擁有許多可操縱的空間與可能性。對地方政府官員而言,「誰借的越多,誰在任期內的政績就越大」,這種扭曲的機制與負債觀念也讓地方政府官員存在強烈的借債動力。
惠譽上週將中國長期本幣信用評級從AA-調降至A+,惠譽認為2012年底中國主權債務占GDP的比例為74%,其中中央政府債務占49%,地方政府債務占25%。渣打銀行認為中國主權債務占GDP的比例為50%,巴克萊的預估為62%。中共審計署負責人近期預計,現有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為15~18萬億元,占2012年底GDP的29-35%。穆迪在對中共審計署和銀監會的估算數據進行對比之後,發現中共地方政府債務被低估。前財政部長項懷誠表示,地方融資平台貸款總量可能高達人民幣20萬億元。
大陸財政收入增長的速度近年都保持在20%以上,遠高於GDP的成長速度,造成持續的巨額的超預算收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將在很長的時期內不存在著主權債務危機的問題。根據國家審計署的數據,10.7兆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務中,不良貸款率約為2.3%(?),根據中國四大銀行中最大的中國工商銀行的數據,地方財政平台貸款中有93%都按時償付,地方財政平台不良貸款率只有0.3%(?)。但根據中共審計署報告,中國地方債大概有10.7萬億元,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政府還債有問題。2008年前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突然大增,地方平台負債率上升,如今已進入債務集中償還期。而普通民眾將資金投入到銀行和信託的所謂理財產品中,這表示前兩年市場極為擔憂的地方債務風險問題正在被巧妙地向普通民眾轉移。
中國地方債務2012年開始陸續進入償債的高峰期,但很多地方政府嚴重缺乏償債資金,而且債務規模還在不斷擴大。中國銀監會之前多次以地方債佔GDP總量的比重相對較低為由,強調地方債務是可控的,而這種樂觀態度近期似乎有所轉變。銀監會已再次要求國內銀行不得新增融資平台貸款規模。
國家監管機構竟然將有問題的地方債務納入安全的投資範圍,嚴重低估了投資風險。中國銀監會2012/2月表示,他們將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1.8萬億元貸款錯誤地劃歸為優質貸款,一些銀行將政府補貼等類開支納入了項目現金流的計算。35%的地方平台債務2012年開始陸續進入償債的高峰期,總額大約在4萬億元左右,2011年到期的有2萬億。
各銀行已開始延後地方債務的期限,避免出現違約潮,地方政府也紛紛要求延長貸款的「展期」。中共政府已經指示國有銀行對地方政府的貸款進行「大規模滾轉」,並稱此舉將使政府推遲應對可能給經濟前景蒙上陰影的地方巨額債務。「如果說地方政府還不了錢,銀行再貸款來還債,這算啥解決風險的辦法呢?但是我們說,借新債還舊債,不是不可以,是指基於這些項目本身還是有償還能力的。」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副會長、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張克指,中國地方債已失控,甚至可能引發較美國樓市更大的金融危機。信永已停止受理對地方政府債券的審計,因為此前接觸的部分案例顯示地方債相當危險,部分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還本付息能力,只能依靠不斷發新債的方式「以新償舊」。但總有一天,這樣的方式將無以為繼。
很多方政府本來是靠土地出讓金和公路收費等基建項目來籌資的,但中央政府近來取消了一些公路的收費,並要求地方政府從土地出讓金中拿出更多的錢投入教育和土地灌溉,進一步增加了地方償債的壓力。政府在制訂政策時顯然沒有考慮這樣做的後果。銀行把錢借給沒有償債能力的地方政府,投資在其實是沒有什麼財政回收可能的項目,這是我們所知道的典型的所謂的房地產泡沫或土地泡沫,有的地方政府自己去成立了一個公司,再利用這個技術掌握了土地審批的權利,跟銀行借貸來炒房地產,土地價格炒高再去跟銀行借錢出來,然後拿土地做擔保進一步的炒房地產。IMF報告同時指出,「地方政府償債能力很大程度上會受房地產市場影響。」報告調查發現,80%被調查的城市稱會以銷售土地來償付債務。
在現行金融體制下,地方政府為基建融資,對銀行貸款和土地財政的依賴是必然的,所以房地產部門的風險和融資平台的風險是綁定的。銀行的風險與融資平台和房地產部門的風險綁定。這個風險鏈條中,保證現金流最關鍵的點在於居民部門保持旺盛的住房需求。只要房地產價格和交易量能夠維持在一個合理的增速,土地價格也就能維持在較高的水準,並具有流動性。融資平台現金流能夠維持,債務就沒有違約的風險。
銀監會和投資人都擔心,地方債務如果無法償還,可能導致中國銀行系統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不得不進行第三次拯救。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賀鏗說:「根本的問題是,因為我們的機制是借債人不考慮還債,當書記千方百計借錢,借了用好了,讓我這幾年混得挺好,等還錢的時候是下面的書記來管。所以說地方債務儘管只有11萬億,我還是很擔心的。」中國銀監會目前商未明確銀行應如何處置這1.8萬億元的錯劃債務。
中共會利用3個方式將地方債務風險轉嫁給中國的普通民眾,第一個是銀行的存款人的存款被銀行拿去填補虧空,直接蒙受損失。第二個,中央政府拿老百姓納稅的錢去救這些銀行。第三個就是大印鈔票,通過通貨膨脹來解決問題。
分稅制度改革是另一個造成地方財政惡化的根本原因,自分稅制改革以後,中央和地方呈現出財權上移、但事權下移的情況,一方面加強了中央政府的財力,而同時也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財力,加上轉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影響了地方政府的財力。如公路建設支出原本是由中央的用車輛購置稅支應,但從2011年起大部分轉成由地方支付,這些財政支付移轉的轉變,令地方政府承擔大量的公共事務支出,並感慨「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地方財力不足問題。在城市建設、醫療和教育方面加大開支的壓力下,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只好透過融資平台等隱性赤字方式解決用錢問題。
另外,制度的不健全亦導致地方政府決策的透明度和問題責任歸屬不明,不僅民眾無法輕易獲得其負債資訊,多數地方人士也未必能獲得相關的審計報告,缺乏制衡、監督的機制讓地方政府擁有許多可操縱的空間與可能性。對地方政府官員而言,「誰借的越多,誰在任期內的政績就越大」,這種扭曲的機制與負債觀念也讓地方政府官員存在強烈的借債動力。
惠譽上週將中國長期本幣信用評級從AA-調降至A+,惠譽認為2012年底中國主權債務占GDP的比例為74%,其中中央政府債務占49%,地方政府債務占25%。渣打銀行認為中國主權債務占GDP的比例為50%,巴克萊的預估為62%。中共審計署負責人近期預計,現有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為15~18萬億元,占2012年底GDP的29-35%。穆迪在對中共審計署和銀監會的估算數據進行對比之後,發現中共地方政府債務被低估。前財政部長項懷誠表示,地方融資平台貸款總量可能高達人民幣20萬億元。
大陸財政收入增長的速度近年都保持在20%以上,遠高於GDP的成長速度,造成持續的巨額的超預算收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將在很長的時期內不存在著主權債務危機的問題。根據國家審計署的數據,10.7兆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務中,不良貸款率約為2.3%(?),根據中國四大銀行中最大的中國工商銀行的數據,地方財政平台貸款中有93%都按時償付,地方財政平台不良貸款率只有0.3%(?)。但根據中共審計署報告,中國地方債大概有10.7萬億元,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政府還債有問題。2008年前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突然大增,地方平台負債率上升,如今已進入債務集中償還期。而普通民眾將資金投入到銀行和信託的所謂理財產品中,這表示前兩年市場極為擔憂的地方債務風險問題正在被巧妙地向普通民眾轉移。
中國地方債務2012年開始陸續進入償債的高峰期,但很多地方政府嚴重缺乏償債資金,而且債務規模還在不斷擴大。中國銀監會之前多次以地方債佔GDP總量的比重相對較低為由,強調地方債務是可控的,而這種樂觀態度近期似乎有所轉變。銀監會已再次要求國內銀行不得新增融資平台貸款規模。
國家監管機構竟然將有問題的地方債務納入安全的投資範圍,嚴重低估了投資風險。中國銀監會2012/2月表示,他們將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1.8萬億元貸款錯誤地劃歸為優質貸款,一些銀行將政府補貼等類開支納入了項目現金流的計算。35%的地方平台債務2012年開始陸續進入償債的高峰期,總額大約在4萬億元左右,2011年到期的有2萬億。
各銀行已開始延後地方債務的期限,避免出現違約潮,地方政府也紛紛要求延長貸款的「展期」。中共政府已經指示國有銀行對地方政府的貸款進行「大規模滾轉」,並稱此舉將使政府推遲應對可能給經濟前景蒙上陰影的地方巨額債務。「如果說地方政府還不了錢,銀行再貸款來還債,這算啥解決風險的辦法呢?但是我們說,借新債還舊債,不是不可以,是指基於這些項目本身還是有償還能力的。」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副會長、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張克指,中國地方債已失控,甚至可能引發較美國樓市更大的金融危機。信永已停止受理對地方政府債券的審計,因為此前接觸的部分案例顯示地方債相當危險,部分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還本付息能力,只能依靠不斷發新債的方式「以新償舊」。但總有一天,這樣的方式將無以為繼。
很多方政府本來是靠土地出讓金和公路收費等基建項目來籌資的,但中央政府近來取消了一些公路的收費,並要求地方政府從土地出讓金中拿出更多的錢投入教育和土地灌溉,進一步增加了地方償債的壓力。政府在制訂政策時顯然沒有考慮這樣做的後果。銀行把錢借給沒有償債能力的地方政府,投資在其實是沒有什麼財政回收可能的項目,這是我們所知道的典型的所謂的房地產泡沫或土地泡沫,有的地方政府自己去成立了一個公司,再利用這個技術掌握了土地審批的權利,跟銀行借貸來炒房地產,土地價格炒高再去跟銀行借錢出來,然後拿土地做擔保進一步的炒房地產。IMF報告同時指出,「地方政府償債能力很大程度上會受房地產市場影響。」報告調查發現,80%被調查的城市稱會以銷售土地來償付債務。
在現行金融體制下,地方政府為基建融資,對銀行貸款和土地財政的依賴是必然的,所以房地產部門的風險和融資平台的風險是綁定的。銀行的風險與融資平台和房地產部門的風險綁定。這個風險鏈條中,保證現金流最關鍵的點在於居民部門保持旺盛的住房需求。只要房地產價格和交易量能夠維持在一個合理的增速,土地價格也就能維持在較高的水準,並具有流動性。融資平台現金流能夠維持,債務就沒有違約的風險。
銀監會和投資人都擔心,地方債務如果無法償還,可能導致中國銀行系統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不得不進行第三次拯救。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賀鏗說:「根本的問題是,因為我們的機制是借債人不考慮還債,當書記千方百計借錢,借了用好了,讓我這幾年混得挺好,等還錢的時候是下面的書記來管。所以說地方債務儘管只有11萬億,我還是很擔心的。」中國銀監會目前商未明確銀行應如何處置這1.8萬億元的錯劃債務。
中共會利用3個方式將地方債務風險轉嫁給中國的普通民眾,第一個是銀行的存款人的存款被銀行拿去填補虧空,直接蒙受損失。第二個,中央政府拿老百姓納稅的錢去救這些銀行。第三個就是大印鈔票,通過通貨膨脹來解決問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