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經濟學人雜誌

日本電子產業

日本電子產業的五大企業分別是:日本電氣(NEC)、松下電器(Panasonic)、富士通(Fujitsu)、夏普(Sharp)和索尼(Sony)。Panasonic和Sony是金融海嘯後市值跌得最慘烈的難兄難弟。

日本電子業目前遇到幾個難題:
(1) 同質性過高,浪費研發資源
(2) 價格競爭激烈,壓縮利潤
(3) 規模經濟難以發揮,因為廠商林立

有太多家的日本企業有著同樣的問題。至少有8家的手機廠、10家以上的飯鍋製造商,與6家以上生產電視的工廠,都面臨同樣的困境。生產同性質的電子產品,是缺乏效率的原因:造成了重複研發和開發,減低了經濟規模的效力,更摧毀了廠商的定價能力。

(4) 不願意切割陪錢的事業、致力發展具相對優勢的部門
(5) 侷限日本規格,難與世界接軌

自NEC於1899年成立以來,公司最大的顧客就是日本政府,所以造就NEC長久以來的官僚文化。當日本的電信市場在1990年實行自由化後,原本的獨占廠商日本電信電話(NTT)被迫面臨競爭,但當時NEC依然不用面對競爭。最後事情的發展卻恰恰相反:NTT要求它的供應商(NEC)提供高度專業化的「技術規範」,NEC則是很樂意地將「無線網路的標準」與「特殊訊號協議」交給NTT,因為NTT願意支付所有的研發費用。NEC也知道NTT廣大的顧客將保證豐厚的利潤,而這筆資金將用來投入研發。另一件重要的事:NTT當初要求NEC提供技術規範的舉動,如同設立了產業的進入門檻,阻隔了國內外的廠商進入日本市場(反而變成NTT被技術規範保護了)。日本的手機通訊系統,與世界不同調,好處是避免外國廠商的入侵,但也造成了日本廠商走不出日本的窘境。日本手機製造的技術很好,無奈系統與外國市場不一樣,難以販賣到世界各地去,以至於全世界的消費者忽略了日本手機的存在。

這是一個令雙方感到舒適的安排,但長遠來看卻是危險的。對NEC來說,很難將販賣給NTT的複雜技術再進行修改,並轉賣給其他客戶。事實上,NTT對待國內的競爭對手時,所採取得販售策略一點都不正大光明;如果NEC在轉賣技術上做得太過火的話,NTT甚至以減少下訂單當作威脅。這些過去的枷鎖還是非常的有影響力:即使NEC持有NTT約26億日圓的股份,也沒有辦法擺脫NTT的控制。

NEC同時也提供服務給NTT DoCoMo,這是一家行動電話業者,也是NTT的子公司。DoCoMo絕對不給與它的製造商,任何可能發展出自家產品的機會,以及造成相互競爭的局面。相反地,DoCoMo分別要求各個廠商生產特定規格,並設法保持廠商間的平衡。舉例,DoCoMo會要求某一家廠商,製造一款可以放入超薄型手機的基本款相機;同時要另一家廠商,製造一款高端的相機,是放置在厚實的手機裡頭。

這解釋了為何日本的手機市場正面臨「加拉巴哥群島效應(Galapagos effect) ,也就是說日本的手機製造已經「演化」成適合日本自己環境的型態,難以和世界接軌。

* * * * * * * * * * * * * * * *
日本的電子產業同質性太高,往往以低價策略嘶殺、刀刀見骨,導致沒有足夠的實力(財力)進行全球佈局。台灣的電子業在這方面與日本極為相似,但比日本更糟糕的是台灣企業投入研發的經費更少,生產的產品相對日本來說較低階一些。
* * * * * * * * * * * * * * * *

韓國大企業


人人崇拜英雄。當英雄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因此而感到興奮與驕傲。同時我們的腎上腺素大量分泌,讓我們血糖濃度提升,即使褲帶已經拉緊了,依然不覺得飢餓,直到挨餓的痛苦勝過崇拜英雄的喜悅為止。這正是韓國的寫照。

韓國的三星、現代、大宇和樂金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企業。根據富比士2011年全球500大企業排名,韓國大企業中:三星排22、現代排55、SK排82、LG排171、現代排220(還有其他韓國企業入榜,譯者不一一列舉)。另外台灣入榜的有:鴻海排60、廣達排246、國泰排258、仁寶排339、台灣中油排349、台塑排409、宏碁排486、緯創排499。

少數大財團壟斷一個國家的經濟,至少會有幾個缺點:

首先,韓國大集團的業務包山包海,從產業上游到下游整合緊密,合約都由集團內部的子公司分食,一般的中小企業都接不到訂單、無法生存。就總數而言,中小企業是吸納國家就業人口最重要的一環,如果中小企業蕭條,國家的失業率會攀高、貧富差距擴大,最終將導致社會對立。

第二,官商勾結嚴重。SK和三星集團的總裁,兩人先後犯案,也都被總統「赦免」,並委與國家重任。財閥的力量真的是凌駕於國家機器之上,「竊國者侯,竊鉤者誅」、「有錢等於無罪,沒錢等於有罪」的標籤將烙印在韓國身上。家族式財閥集團(chaebol conglomerate)的不良管理,國家的重要產業與資源都落在三星集團、現代集團、大宇集團、樂金集團及鮮京集團這五大財閥手上,韓國的社會階級更加難以流動。根據里昂證券(CLSA)在2010年的調查,韓國財閥「任人為親」的不良管理,在整個亞洲是排名第三,只比印尼和菲律賓好一點。

「扶植關係企業」有點類似於私相授受,也就是透過姊妹公司的財力支援,扶植無法獨立經營的公司。這對小投資人來說也是傷害不小。如果公司的內部人士能夠隨意地濫用股東的基金,去援助經營不善的關係企業,原本想購買股票的投資人,將會降低對未來現金流的期望,進而造成股票價值低迷。

第三,由國家資助的大企業,不用顧慮公司的短期營收表現。好處是,公司可以為了5年或10年的未來發展,進行長期布局。壞處是,大老闆的能力很重要:若一間企業過度依賴「人」而不是「制度」,當強人過世後,企業將面臨嚴重的挑戰。

中國經濟問題

中國這20年來的繁榮興盛,讓全世界知道「沉睡的獅子」已然覺醒,將向世人展現它的雄姿英發。過去共產黨掌控市場的運作,確實讓中國的經濟突飛猛進、一日千里。但是,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轉型,過去在北京所引領的「政府投資」與全力支持的「出口貿易」都面臨到挑戰。

在經濟起步的階段、或是蕭條的時刻,政府投資確實能夠達到拉抬經濟的功效。但是,過度的政府投資將會造成無效率的浪費,最明顯的例子是日本政府自「失落的十年」以來,為了拉抬經濟成長,政府長期過度的投資,最後的結果也不盡理想。美國與歐盟的蕭條,更是打擊中國的出口貿易。為了中國的發展,必須要拉抬「民間消費」。毫無疑問地,越自由的環境,肯定能給中國更有效率的市場。

因此,中國共產黨面臨一個看似矛盾,卻又有其道理的論證:中國的經濟因為國家良好的控制而成功,但若要取得更甜美的果實,就必須要「放下」長久以來對市場的干預。

在豐厚的經濟發展下,中國內部也不完全天下太平。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平均每年10%的經濟成長,是不夠分配給廣大的十幾億人口。因此,共產黨面臨很大的壓力,只要經濟成長一趨緩,人民的不滿與抗議活動就會隨之而來。

簡單來說,目前中國的問題至少有下列6項:
(1) 人口過多
(2) 物價、房價飆漲
(3) 銀行優先放貸給國營企業,造成私人企業籌措資金來源受到排擠

中國目前正擺脫全球的金融危機。但若要維持高度的成長,整個經濟發展的重心,應該從目前過度依賴的「政府投資」與「出口貿易」,轉移到「國內消費」這個區塊。這樣的轉換,必須依靠更加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就目前而言,中國的銀行將工人們存款大把大把地借給國營企業,這不僅降低了工人們的購買力,也剝奪了私有企業的資金來源 。中國政府的大量投資,形成了一種浪費,特別是當支撐中國經濟榮景的部分要素(例如便宜的土地與勞工)越來越稀少的時候。開放金融市場自由化,可以給予消費者更多的購買力,並讓私有資金的配置更有效率。

(4) 政府干預過多,必須學會放手
(5) 農民工的待遇極差,成為社會不安定因子

所有到城市找工作的農民工,皆會被當作是二等公民,醫療和教育資源的取得非常困難。在中國的戶籍管制很嚴格,一個從鄉下來的農夫(或是從其他省分來的高知識份子)即使在上海有工作,也不容易取得上海的戶籍。父母在上海沒有戶籍,生下來的小朋友也沒有戶籍,就享受不到上海政府對小朋友的福利與照顧。

(6) 貪腐的情況嚴重

地方官員強行徵地也是造成人民無比憤怒的來源之一。沒有節制地進行工業化,正汙染中國的農作物與人民。貪腐日益擴大,搞的百姓怨聲載道。憤怒的人民可以透過網路互通聲息、彼此交流,這是前所未有的。

中國已經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經濟強權之一,在未來的幾年,整個亞洲的繁榮與蕭條都維繫在中國這條巨龍身上。中國過去的流血事件,讓共產黨理解到自己最害怕的是社會的混亂失序。但歷史也告訴我們另一個教訓:無論是誰,只要緊抓著權柄不放,最後的下場都是一場空。這弔詭的道理告訴我們:即使過去政府控制市場的手段讓經濟蒸蒸日上,但中國若要在未來持續的富強,就必須要學會「放手」, 減少政府的扦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sham63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