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真正量產出貨的組裝代工業者僅振曜一家。

輕易打進歐洲市場

振曜早在三、四年前就跨入電子書,只不過當時面板是用TFT,系統是Windows,這種系統做閱讀器其實不容易,生產幾批就停下來了。呂俊德自豪地說: 「後來元太開始做Panel,但不知道要把Panel賣給誰,花了一年多時間把Panel做成電子書,發包給別人生產代工,不過品質很難控制,被客戶退了 幾次貨。0七年底元太找上振曜代工,一開始就有九五%以上良率,元太問我們有沒有興趣做電子書,在考量後端能力強後,希望與我們策略結盟,他們做 Panel,我們做終端產品。最後再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通過一個私募案進來,元太把研發了一年半到兩年的產品整個移轉給振曜。」

「PC 硬體只要找到Windows灌上去就好了,但目前研發出來的電子書只有硬體架構,上面沒有軟體。現在電子書在國外有各自的閱讀軟體 (Reader),所以開發軟體很耗時間,振曜有原來的硬體基礎,這三年來再讓所有軟體齊全,到現在這個時間點,振曜軟硬體都完整了,拿回去就可以用。」 呂俊德補充說:「元太來找我們代工那一年,Kindle就開始賣,但AMAZON找了一堆人,花了一年半到兩年時間,才把軟硬體全部弄好,這時振曜的國際 知名度就打開了,這幾年陸續有許多歐洲出版社來找我們談合作。」

出貨爆發性成長

書 籍為在地化較深的產品,所以出現如iPod橫掃全球現象的機會較低,因此目前鎖定歐洲區域性的通路或品牌商ODM。電子書產業特色是區域 性強,像Sony portable Reader主攻日本及歐洲,Amazon Kindle攻美國市場,Bookeen攻歐洲,IRex iLiad(荷)攻歐洲,Fujitsu FLEPia攻日本等,每個區域的規格跟標準都不同,歐洲又那麼多國家,但有了先前的經驗,讓振曜輕易地就打入歐洲市場。目前穩定出貨的客戶已由年初的二 ~三個增加到八~十個,且還在增加中。

雖然電子書目前一年規模多大,尚未有明確的官方或研究機構統計數據,不過據業者 透露,去年一年全球市場規模約一00萬台,0九年成長至三六 0萬台,一0年可達七六0萬台,到一二年更將跳升到一八00萬台。雖然目前Amazon及Sony占全球九0%以上市場,振曜市占率僅約二%,不過明年整 體市場成長一倍,單是跟著整體市場成長,振曜明年電子書就能成長一倍,更何況振曜新客戶仍在持續增加中,未來成長空間更大。

但真正爆發 力則在明年,法人估計,當單月電子書出貨金額可達一.三億元時,在其他產品線維持不變下,單月EPS即有0.六元水準,最快今 年底前即可看到。當電子書出貨金額可達二.六億元時,單月EPS即有機會上看一元;換句話說,若如預期電子書單月出貨金額於今年第四季來到一.三億元,明 年上看二.七億元,那麼明年EPS即有機會達七元以上。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不保證無風險,操作上仍須持續密切追蹤單月電子書出貨額度、進度及整體營收表 現,並配合技術線型操作,嚴設停損。


要一直維持A+不墜,比你想像的還要難。

第一階段:驕傲自滿、停止學習

警訊:
1.自認成功是應該的,不管做什麼都會繼續成功
2.未深究最初成功的原因,忘了繼續精進成功的根本
3.只談「哪些地方」成功(what),而不談「為什麼」(why)
4.學習意願愈來愈降低
5.低估運氣在成功過程扮演的角色

摩托羅拉 傲慢丟江山

明星產品StarTAC上市前,摩托羅拉要求電信商Bell Atlantic「必須」遵守他們的規則,否則不賣。

Bell Atlantic一氣之下,轉和競爭對手合作。摩托羅拉的傲慢態度,給了對手坐大的空間。

盲目跳進自己無法成為頂尖的領域,也是志得意滿的表現。去年十一月宣布破產的全美第二大電子零售商電路城(Circuit City)就是一個例子。

九○年代中期,電路城營業額每年平均成長二○%,規模十年內成長十倍。公司執行長在還沒有把核心業務經營到最佳狀態之前,就一頭熱地栽進新事業,開始賣二手車、租DVD,導致公司獲利嚴重受到侵蝕,出現創辦二十五年來首次虧損。

華碩  太自信過去的成功

華碩前年底推出破壞式創新產品Eee PC,在市場大放異彩,被美國《BusinessWeek》票選為年度最熱門科技產品之一,創辦人施崇棠還受邀前往哈佛商學院分享成功經驗。

去年第四季,華碩出其不意碰上公司創辦十九年來首度虧損,損失將近三十億台幣,一手開發的小筆電市場、霸主頭銜也拱手讓給宏碁。

華碩以優秀的研發能力,成功差異化,成為市場贏家。但是,當個人電腦成為大眾化商品,各家廠商的研發與製造能力拉近,決勝點轉變為行銷與品牌,華碩仍執著於研發。

以Eee PC小筆電為例,一上市就推出十幾種款式,產品戰線拉太長。對市場判斷又過於樂觀,大量備料,庫存壓力壓垮獲利。

第二階段:缺乏自律、盲目擴張

警訊:
1.不斷追求成長,以為規模大就是偉大
2.未經縝密思考,盲目跳躍
3.在重要位置上,「對」的人愈來愈少
4.官僚氣息破壞紀律文化,員工想到的是「工作」,而非「責任」
5.出現接班問題
6.領導人將個人利益看得比組織利益還要重

大公司光環黯淡的主因,並非他們滿足現狀、不願創新,而是過度擴張。

鴻海集團, 以精密模具起家,靠「一地設計、三地製造、全球交貨」的三大精準策略,成為年營業額破兆、全球最大專業電子代工廠商。這幾年,鴻海更擴大事業版 圖,跨足汽車、綠能、生醫、LED、IT應用服務等產業,甚至投資電影事業。過去一年,鴻海股價曾下跌七四%,集團市值縮水逾一兆。

默克的執行長吉馬丁(Ray Gilmartin) 向股東宣告,默克的首要目標,既非獲利,也不是研發突破性新藥,而是大幅成長。

吉 馬丁把成長賭注押寶在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新藥Vioxx。Vioxx固然效果極佳,卻有引發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默克仍快速推Vioxx上市, 並創造一年二十五億美元營收。只是,隨著愈來愈多負面資訊傳出,吉馬丁不得不宣布Vioxx全面下架,公司股價市值一天蒸發二百五十億美元。

威盛「大衛挑戰巨人戈利亞」的傳奇故事,不但在西元兩千年將威盛推上台灣股王(股價最高六二九元)寶座,創辦人陳文琦也頻頻在美國《BusinessWeek》、《Forbes》和《亞洲週刊》曝光。

一炮而紅的威盛,順勢擴張,將觸角延伸到手機、光儲存、網路晶片等事業,員工人數瞬間增加三倍。

一位當初進入威盛的工程師還記得,公司計劃一個接一個,眼花撩亂,大舉招兵買馬,分機表來不及更新,連廁所旁邊都坐滿了人。

好景不常,侵權、竊取商業機密官司接踵而來,威盛連續兩年共虧損六十六億台幣,從此盛況難再。

第三階段:無視危機、輕視風險
警訊:
1.看好不看壞,擴大正面消息,低估負面數據
2.沒有經驗,卻放大賭注在大膽的目標上
3.根據模棱兩可的數據做決策,招致巨大的墜落風險
4.將衰退的過錯,歸咎於外部因素
5.過度組織重整
6.領導人傲慢、疏離

柯林斯團隊研究的十一家殞落大企業中,在掉進第四階段之前,毛利、流動比、負債淨值比,至少有一項顯現負面訊號。

讓組織繼續向下墜落的團隊,則是文過飾非,甚至把過錯全部往外推。

例如,曾是全球最大電視機製造商的增你智(Zenith),一九七○年代出現經營危機,增你智執行長先是怪阿拉伯人造成石油危機、怪水門案發生、怪 通貨膨脹,接著又怪日本人不公平競爭,就是不願面對真相:日本人已經學會用更低的成本製造品質更高的家電產品。結果,增你智正式走進歷史。

六○年代全球最大的消費性紙業公司史谷脫(Scott Paper),面對寶鹼等競爭者強勁猛攻,市佔率從五○%,縮減為三○%。史谷脫的應戰方法是:組織重整。

四年內改組三次,完全沒有回應新的競爭挑戰,落得痛失市場,負債淨值比高達一七五%,最後只能賣給對手金百利克拉克。 

郭正利成立天喜旅行社,以高價、優質的日本行程,迅速崛起,第二年就開始獲利。事業最巔峰的二○○六年,公司營業額將近六十億台幣,郭正利也將獲利轉投資房地產。

去年底日幣巨幅升值,匯損讓郭正利慘賠一億。今年五月,天喜跳票,觀光局勒令停業,員工人數從兩年前五百四十人,縮編到現在僅有五十二人。

「我並沒有失敗啊,」坐在典雅精緻的辦公室內,郭正利用一貫的輕聲細語說,天喜的衰敗,並不在於產品出了問題,而是他太輕忽財務報表。

第四階段:盲目拯救、亂抓浮木
警訊:
1.大動作頻頻,推出像併購、新策略或新科技等特效藥,急著求突破
2.重用魅力型領導人,就像抓住救星
3.慌張急躁
4.激進變革,誇耀組織革命。領導人不斷用「新計劃」、「新文化」等空泛口號「激勵」員工
5.過多宣傳,太少結果。在還沒有結果之前,就急著推銷未來願景
6.下猛藥初期見效,但效果不持久,帶來更大失望,讓組織失去動力
7.遺忘核心價值,組織變成只是工作、賺錢的地方,員工不再相信他們有戰勝到底的能力
8.不斷進行組織重整,侵蝕財務能力

在危險的第四階段,企業重要的是冷靜、思考、聚焦,而非盲目尋找救星。

一九九八年,經過連續六年大幅成長,惠普電腦彷彿掉入撞牆期,股價連續五季下滑,被後起之秀的網路公司超越。

開 平價福特汽車、在員工餐廳吃飯的執行長普列特(Lew Platt)辭職,董事會找來朗訊超級女業務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繼任,她魅力四射的照片登上美國各大媒體頭版。菲奧莉娜勇於嘗試,拍廣告、演講、談願景。不過,上任後兩年,惠普出現四十五年歷史上第一 次虧損。六年後,董事會撤換了菲奧莉娜。

同樣是找「救星」,IBM抓到了「賣餅乾」的葛斯納(Lou Gerstner)。葛斯納低調就任新職,第一天報到,還因為沒有門禁卡被擋在門外。

葛斯納不急著宣示新願景,而是先拜訪客戶、確認重要位置都擺了正確的人,注重獲利、增加現金流量,讓IBM起死回生。
 
六年前,即將卸任IBM執行長的葛斯納接受《天下》專訪時也不諱言,領導人最重要的不是提出漂亮的願景,而是讓組織的執行做得比對手更徹底,「把事情做得比其他人好,遠比想出一個偉大的策略還要重要。」

二○○五年,明基併購西門子手機部門,希望借此一舉將BenQ品牌推上國際。

一年下來,明基帳面虧損三六七億台幣,銀行負債從二六五億驟增到四二○億,公司市值下跌四○%。董事長李焜耀痛苦但明快地決定,不再投資西門子。明基退守代工市場,曇花一現的品牌夢,宣告結束。

一位管理學者分析,明基太過自信,相信自己的研發與設計能力。但是,明碁的產品品質與國際管理能力,都趕不上公司擴張速度。

為了打品牌,明基抓到的「救星」,就是併購。最後證明,這個救星不但沒有救起明基品牌,甚至回過頭重創明基的經營根基。

全錄工作了二十五年的穆卡伊(Anne Mulcahy)接下執行長棒子時,全錄已經跌到第四階段,公司虧損兩億七千萬美元,股價兩年暴跌九二%,負債淨值比高達九○○%。穆卡伊面對的,是負債將近兩百億美元、只有一億美元現金的殘局。

穆卡伊冷靜接下爛攤子,鮮少接受媒體採訪。兩年內,她週末不休假,收掉公司不賺錢的事業,包括她過去帶領的噴墨印表機部門。

在最慘的時候,全錄隨時可以宣布破產,但她從不考慮。外部顧問勸她砍研發經費救公司,她不但拒絕,反而增加研發經費的比例。

她默默堅持了五年,到了二○○六年,全錄轉虧為盈,獲利十億美元。去年,美國《ChiefExecutive》雜誌選擇她為年度最佳執行長。

宏碁是台灣企業由第五階段反敗為勝的經典代表。

八○年代末期,為了進入美國市場,宏碁展開一連串併購。併購不但徹底失敗,更讓宏碁元氣大傷。

創辦人施振榮回憶,一九九○年以九千四百萬美元購併美國高圖斯公司,是宏碁付出學費最多的一樁投資案。光是在北美市場,宏碁虧損超過三十億台幣。之後,宏碁進行多次再造,分割代工與品牌,強化在地的通路經營,延攬國際人才進入管理團隊。

三十年內,宏碁從一家岌岌可危的本土電腦廠商,搖身一變為年營收七千億台幣、全球第二大筆記型電腦廠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sham6377 的頭像
    arsham6377

    Michael Blog

    arsham63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